尼山青年說 | 王盛宇:古代書院功能與文化價值探微
2025-11-10 16:01:51 來源:中國孔子網
編者按:2025年9月9日,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秘書處)舉辦首期“青年學術沙龍”。此次活動,青年學者們圍繞“書院的歷史功能與活化利用”這一主題展開了一場深度且極具啟發性的學術探討,從多元維度、多個層面,對書院的歷史功能展開細致剖析,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蘊含的文化精髓與精神價值。現將在此次沙龍中涌現的精彩觀點整理摘編,以饗廣大讀者。
書院是中國古代一種特殊的高等教育機構,既有別于正統的官學,又不同于傳統的私學,在教學層次上高于蒙學階段。書院最早誕生于唐玄宗時期,本是中央官府設立的用于收藏和校勘圖書的機構;宋代初年,開始成為私人設立的讀書和講學機構,大為興盛,一直持續到元末;明代書院走向衰落,特別是因為東林書院事件,遭到中央官府毀禁;清初以官學化的形式復興,清末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各級書院遵奉學制改革詔書,分別改為大中小學堂。
中國古代書院具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為中國古代教育的發展和學術的繁榮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中國古代書院在發展過程中兼具教化人才、傳承學術、孕育文化、移風易俗和士人議政等諸多功能,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書院文化”,其蘊含的修身立德、經世致用和學問思辯等思想在今天依然不過時,值得我們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下面簡要談談書院在歷史上發揮的教育、學術研究、結社和議政等四種重要的功能。
第一,授人以漁和塑造人格的教育功能。書院作為教育機構,承擔的主要功能還是教書育人,包括道德教育、學習目標教育和學習方法教育等內容。在道德教育上,書院十分注重對學生人格的塑造,首先強調修身立己,要求學生通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過程,塑造完善的人格。朱熹說:“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而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名師們以自己淵博的學識教育學生,也以自身高尚的品德氣節感染學生,將教學與道德完善、品性修養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學習方法的一大特點是“授人以漁”,十分重視對學生“舉一反三”的啟發。書院強調學習方法的傳授,教師只擇其一二進行精講,主要由學生自修思考。學生通過學、問、思、辯,依靠自身的觀察和思考來增進學識。例如朱熹在白鹿洞書院講學時,便提出了“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被稱之為“朱子讀書法”,成為后世書院所普遍遵守的法則。
第二,教學相長和百家爭鳴的學術研究功能。書院既是教育和教學組織,又是學術研究機構,其發揮的學術研究功能也是不可忽視的。書院聘請的主持者(洞主或山長等)通常是一些德高望重的飽學鴻儒或文壇盟主,講授的內容多為治學成果,傳道授業,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從而形成了不同的學術流派。另一方面,書院作為群英薈萃之地,舉辦各種“講會”“論辯”活動,允許不同學派開展爭辯,交流學術觀點,達到百家爭鳴、兼收并蓄、取長補短、各有所得的目的。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與書院有著深厚的淵源——南宋淳熙二年朱熹、呂祖謙、陸九齡、陸九淵等會講鵝湖寺,各持己見,“相與講其所聞之學”,后來因這一段佳話,在鵝湖山峰頂興建了鵝湖書院。
第三,生成學緣、整合組織的結社功能。明儒何心隱曾說:“不分遠近長幼,必欲總宿祠者,所以防游蕩,以專師長之教心也。不分遠近貧富,必欲總送饌者,所以省驅馳,以安父兄之心也。”可見書院在發展中形成了一套以“總送饌”“總宿祠”為核心的管理制度——學生無論年齡大小和家址遠近,均在書院統一食宿,過一種集體生活,類似今天的全寄宿學校。書院因而成為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師生朝夕相處,頻繁溝通,生成了緊密的學緣關系。由于學緣的存在,師生傳承源流歷歷可見,書院不僅為儒學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也隨著這些師生的陸續從政而深刻地卷入了政治風波。
第四,抨擊政敵和輿論監督的政治功能。中國士大夫自古喜好以文會友,諷議朝政,品策人物,激濁揚清。書院的出現,使士大夫議政擁有了相對穩定的活動場所與物質保障,諸多仕途失意的士大夫避身書院,呼朋引伴,出于公義和私欲的雙重動機,抨擊政敵,針砭時弊,監督輿論,力圖重新“得君行道”。程顥被貶后,在洛陽開設伊川書院,針對王安石新法中的不足展開辯駁;朱熹開罪于韓侂胄而罷官后,四方游履,亦借書院講學而對朝綱廢弛大加批判。明代幾次大規模的毀禁書院事件都與政治斗爭有關,以著名的東林黨爭為例。《明史·顧憲成傳》載:“當是時,士大夫抱道忤時者,率退處林野,聞風響附,學舍至不能容。……憲成講習之余,往往諷議朝政,裁量人物,朝士慕其風者多遙相應和,由是東林名聲大著,而忌者亦多。”天啟初年,魏忠賢把持朝柄,弄權亂政,將與東林書院講學者有關聯的官員統稱為“東林黨”人,向全國頒示《東林黨人榜》,公開通緝,大興冤獄,加以迫害。天啟五年(1625年),魏忠賢下令拆毀全國的書院,東林書院為重大拆除對象。五月上旬,東林書院被無錫知縣全部拆毀,所占院田也被現場變賣。魏忠賢打擊東林書院并波及全國的浩劫,可以視為專制勢力壓制書院政治功能的一個縮影,可見書院能發揮的政治監督作用極為有限。清代書院雖大量興復,但多由當地官府主持,已經與官學相差無二。
綜上所述,書院對中國的文化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也因為處在專制思想的政治氛圍下,可以沖擊帝制而不可能超越帝制,無法進一步推動社會發展,最終淪為了官學的附庸,在清末新政中退出了歷史舞臺。與之相比,同時期西歐的中世紀大學,伴隨著城市經濟與新興工商產業的壯大而發展,大力倡導科學實業和人文精神,培養出了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專業人才,大力推動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也成了現代大學制度的先導。不過,現代大學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藥,依然面臨著諸多頑疾和困境,在高等教育改革持續深化的大背景下,我們需要重新發掘古代書院的價值,取其精華,建設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書院。
作者系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秘書處)交流合作部助理研究員
【編輯:張曉芮】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海昏侯墓首次發現秦漢時期全本《詩經》,還有字跡清晰的《齊論語》
- 十五運會開幕式上智能機器人敲響千年青銅樂器
- 《大河長歌》全國巡演啟幕 非遺音樂劇唱響黃河文化
- 美!進博舞臺上的文化交響
- 進博八年,山東攢下的不只是訂單
- 古典與現代岳麓書院的雙重典范意義
- 海昏侯墓首次發現秦漢時期全本《詩經》,還有字跡清晰的《齊論語》
- 尼山青年說 | 常檣:書院教育 從知識技能到君子道德的范式轉換
- 尼山青年說 | 李陽:從歷史書院到現代文化綜合體:濟南書院的發展變遷與學術價值
- 尼山青年說 | 王盛宇:古代書院功能與文化價值探微
- 尼山青年說 | 何昭旭:從“在野”氣質出發:書院的復興思考
- 尼山青年說 | 馬萍萍:書院活化利用 挖掘傳統學術富礦與現實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