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青年說 | 常檣:書院教育 從知識技能到君子道德的范式轉換
2025-11-10 16:03:55 來源:中國孔子網
編者按:2025年9月9日,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秘書處)舉辦首期“青年學術沙龍”。此次活動,青年學者們圍繞“書院的歷史功能與活化利用”這一主題展開了一場深度且極具啟發性的學術探討,從多元維度、多個層面,對書院的歷史功能展開細致剖析,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蘊含的文化精髓與精神價值。現將在此次沙龍中涌現的精彩觀點整理摘編,以饗廣大讀者。
在古代中國,書院對儒學的傳承發展所發揮的作用,簡直難以估量。書院與文廟一樣,也都不失為當今儒學創新轉化、活化利用的重要平臺和陣地。但與文廟相比,書院的數量更龐大,形式更靈活,也更接地氣,其影響力和生命力要大于文廟的。關于書院,根據個人粗淺而有限的認知和理解,表達以下幾層意思。
其一,書院的“祖庭”是杏壇,書院是杏壇氣象的集大成處。自從《莊子·漁父》中寫下“孔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以后,歷代儒家士人都把“杏壇”當作一塊精神圣地,不論歷史上是否真的有這么一塊地方,“杏壇”都已成為孔子講學及孔門師徒親密互動的一塊教育空間、交流研討空間。我們所謂的杏壇氣象,其實就是一種教學相長、平等對話的學術態度和教育精神。杏壇氣象集中體現著孔子的教學理念,這種理念具體可概括為“五全”,即“有教無類”的“全類”教育、因材施教的“全方”教育、以大小“六藝”及“文行忠信”為教學內容的“全科”教育、“擇善而從”的“全師”教育、“誨人不倦”的“全心”教育。天下書院皆以杏壇為“祖庭”,都是比照杏壇而設立、運行,都是集中呈現杏壇氣象之處。所以,了解書院及書院精神,就要追根溯源,回溯到孔子講學處去。當然,稷下學宮那種百家爭鳴、美美與共的治學態度和包容精神,也是值得書院學習借鑒的,事實上,書院也集中體現著稷下遺風。
其二,書院教育在本質上不是知識教育、技能教育,而是君子教育、生命教育、道德教育。或者說,書院運行的一大理念應是重道不重術、重理不重事。孔子的理想是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的君子,他的學說可謂是“成人之教”,“成人”其實就是全面發展之人,即君子。所以,書院應是君子的培養基地,其教學目標應當是把智仁勇“三達德”賦予到君子的身上,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要確保人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今天的書院有很多,類型不一,有的屬于體制內,有的屬于體制外,但不論是什么性質的書院,只要使用書院之名,我們就應將其全力打造成儒家的道場,這個空間不能與現行教育體制相沖突,更不能取代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只能作為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的一種有益補充和輔助。季羨林先生在談論書院在當今社會的意義時也提到,它可以成為當前教育制度的補充。盡管書院的社會功能是從屬性的,但這并不代表不重要,畢竟,書院的本色和特色,恰就在于“明道”“弘道”“崇德”“向善”。這對于一個人的成長,無疑將具有根本性的影響。
其三,當代書院的功能,集中體現在聚人才、化風俗、安心靈三個方面。我曾經發表過一篇關于城市書院的文章,把當代城市書院的功能概括為聚人才、化風俗、安心靈。這三大功能并不限于城市書院。古代書院可謂是集出版社、圖書館、研究院、學校、文廟為一體的機構,主要發揮刻書、藏書、研討、教學、祭祀等功能。但當代書院基本上已不再具有祭祀、刻書、藏書等功能,舉辦學術研討、進行社會教育是其新職責、新使命,我們要在功能上看到古代書院和當代書院的異同之處。具體來講,聚人才要求書院把儒學專家、地方賢達、各界精英、少年兒童等聚集在一起,引導大家共同傳承儒家文化,踐行儒家義理,形成“書友”共同體,讓書院有人氣,有活力;化風俗要求書院積極參與地方文化事業和社會治理工作,充分發揮以文化人、化民成俗的文化作用;安心靈要求書院以精神家園、心靈樂園自期,引導人們慰藉鄉愁,找到家園感、歸屬感,進而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其四,古代大儒為辦好書院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指引,要繼續從他們那里汲取辦院理念。書院研究專家鄧洪波先生曾把書院稱作中國古代學術的策源地和播種機。這個說法是恰當的。歷代圣賢、文豪、地方名流中,許多人都曾被書院所尊崇、供奉,有的還參與過書院的創辦、修復,他們都是書院的精神偶像,傳承他們的思想學說是書院義不容辭的職責。同時,由歷代大儒所撰寫、選編、釋讀的儒家經典也理應是書院的基本教材。現在來看,孔子系列思想主張及曾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之說、荀子“以仁心說,以學心聽,以公心辨”和“(儒者)在下位則美俗”之論,還有朱子所撰《白鹿洞書院學規》,乃至費孝通先生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之語等等,都是辦好當代書院的根本遵循。如果說辦好書院是一項守正創新的事業,那么所守之正,首先就是上面提及的儒家重要理念。
總之,書院是一個以經典為媒、以儒學為魂、以儒者為師、以德育為本的教學機構,儒學的復興、中華文化的復興,有賴書院提供有力支撐,我們熱切期待老書院可以煥發新生機、新榮光,新書院得以有人氣、可持續。
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秘書處)學術研究與文獻期刊部副部長、副研究員
【編輯:張曉芮】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