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經濟學:富國強兵的齊地智慧
2025-11-11 14:59:57 來源:大眾日報 作者:張九龍 蔡可心
“相桓公霸春秋一匡天下名千古,富民眾強家國九合諸侯順八方。”淄博市臨淄區(qū)管仲紀念館大門的楹聯(lián),道出了治國奇才管仲的人生成就。他以四十年相業(yè)為筆,以齊國疆域為紙,寫下了一部富國強兵的鴻篇巨著。這位“中華第一相”還被今人譽為“貿易戰(zhàn)鼻祖”“中國古代的凱恩斯”。
對于經濟規(guī)律的探索,古今中外從未停止。兩千多年前,管仲一系列經濟舉措,植根齊地土壤、兼顧理想與務實的治國智慧,不僅讓齊國崛起,更成為中國古代經濟治理的典范,為現(xiàn)代經濟學的發(fā)展和現(xiàn)實經濟問題的解決,提供了鏡鑒。
“利出一孔”,為國聚財
秋染牛山,重陽廟會的喧囂,喚醒了臨淄的古老記憶。這座不起眼的小山,每逢農歷三月三、九月九,總是游人如潮。人們至此登高祈福,在商貿集市間尋覓煙火,于書畫展演中觸摸文脈。
牛山北麓,正是齊相管仲的長眠之處。管仲有句名言:“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兩千六百多年過去,他仿佛還在守護著百業(yè)興旺、齊地安康,他的傳奇謀略也依舊在這片土地上發(fā)生著“化學反應”。
時間回到春秋時期,中國處在轉型關鍵節(jié)點。諸侯為爭奪土地、人口和資源,展開白熱化競爭。社會結構也劇烈變動,原來的宗族管理體系失效,新興地主和商人地位上升,小手工業(yè)者、小土地私有者越來越多,“工商食官”制度名存實亡。
齊國的金屬冶煉、制陶、紡織、釀造等技藝聞名天下。管仲接手相位后,將姜太公“通商工之業(yè),便魚鹽之利”的國策發(fā)揚光大,形成了系統(tǒng)化的國家治理策略,其中的經濟學思想,被梁啟超稱作“于二千年前導其先河”。
想成就霸業(yè),必須有強大經濟實力。春秋時期,糧食是國家財富的基本衡量標準。然而,在管仲的認知里,財富從來不止于糧食。他將山林藪澤、土地礦山、鐵制農具、水利設施乃至貨幣,都納入了財富體系。他明確提出“黃金刀幣,民之通施也”,將貨幣視為一般等價物。
如何積聚力量?管仲的核心經濟主張是“利出一孔”,即國家必須掌控核心資源分配權,“予之在君,奪之在君,貧之在君,富之在君”。在他看來,糧食是“萬物之主”,是治國根本;鹽鐵是民生剛需,是財政命脈。糧食儲備制度、鹽鐵專賣制度應運而生。
“以豐補歉”的國家儲備體系建立起來。豐收之年,糧食價格下跌,國家以平價大量收購余糧,避免谷賤傷農;災荒之年,糧食短缺,國家再以平價拋售儲備糧,平抑物價,阻止商人囤積居奇。他還通過適度提高糧食價格,吸引周邊國家的糧食流入齊國,讓“滕魯之粟四流而歸我”,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
鹽鐵專賣則是管仲的“財政利器”。齊地出產鹽鐵,管仲推行“官山”“官海”之策,將鹽鐵開采、生產、銷售大權收歸國家。鐵礦開采“官有民營”:官府嚴禁私人開采,違者重罰,但允許百姓在官府監(jiān)督下勞作,收益按“民七君三”分配,此舉既調動了勞動者積極性,又保證了國家收入。鹽業(yè)則由國家完全壟斷,將食鹽高價出口到缺鹽的晉、宋、衛(wèi)等國,“得成金萬一千余斤”,積累了巨額財富。
難得的是,管仲居然有貨幣調控意識,根據(jù)供求變化,利用“輕重之術”調控市場價格,“使物一高一下,不得常固”。他的“幣有軌”思想,認識到貨幣流通有客觀規(guī)律,國家應根據(jù)人口、土地、糧食產量等因素,計算貨幣流通的必要量,確保貨幣發(fā)行量與經濟發(fā)展相適應。
社會財富的創(chuàng)造,根本靠人。為讓藍圖變成現(xiàn)實,管仲決心重塑社會組織架構,充分釋放人的活力。
春秋初期,“國”“野”制度崩壞,人口流動頻繁,社會秩序混亂,不僅影響生產,也危及國防。管仲推出了“叁其國而伍其鄙”的行政區(qū)劃改革與“四民分業(yè)定居”的職業(yè)管理制度。
一方面,他將齊國疆域重新劃分:都城及周邊的“國”分為二十一鄉(xiāng),其中士農之鄉(xiāng)十五個,工商之鄉(xiāng)六個,由齊桓公與國子、高子分別管理;偏遠的“野”“鄙”地區(qū)則分為五個屬,設立各級官吏層層管轄。這一改革打破了貴族與庶人之間的階層壁壘,將社會控制權從宗族體系轉移到行政體系,強化了國君集權,也穩(wěn)定了經濟環(huán)境。
另一方面,他將民眾按職業(yè)分為士、農、工、商四類,要求他們“群萃而州處”,且職業(yè)世代相襲。同業(yè)聚居便于子弟耳濡目染,通過父兄言傳身教傳承技藝;同業(yè)者朝夕相處,利于經驗分享與技術創(chuàng)新;職業(yè)固定則減少了人口流動帶來的動蕩,保證了勞動力與國家兵源的穩(wěn)定。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
產業(yè)布局,事關長遠。管仲立足齊國的產業(yè)基礎,將工商業(yè)放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位置,做強“長板”。他提高了工商業(yè)者地位,將士、農、工、商并列為“國之四民”,打破了“士貴商賤”的傳統(tǒng)偏見。設立專門管理機構,在都城設置“工商之鄉(xiāng)六”,任命“工正”“工師”“鐵官”等官吏,加強對工商業(yè)的管理與技術指導。
管仲意識到,勞動力的數(shù)量與質量,直接決定產業(yè)發(fā)展上限。因此,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將人口與人才視為國家富強的根本。他推出了一套務實的“增人”政策:寬政、薄賦、弛刑,為百姓創(chuàng)造安定環(huán)境;鼓勵生育,“丈夫二十而室,婦人十五而嫁”,對多子家庭減免賦稅;關愛弱勢群體,設立救濟機構,讓“饑者得食,寒者得衣,死者得葬,不資者得振”。這些措施使得齊國人口快速增長,勞動力日益充沛。
他當然知道,人力并不等于人才。為吸引和培育高素質的專業(yè)技術人才隊伍,管仲提出重獎農業(yè)、畜牧業(yè)、林業(yè)、園藝、醫(yī)藥、蠶桑等領域的人才,明確規(guī)定“民之能明于農事者,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蕃育六畜者,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還免除他們的兵役,鼓勵專心鉆研技術、推廣經驗。同時,他主張聘請民間工匠與國外“良工”,促進技術交流,提升齊國手工業(yè)水平。
除了做強實體經濟外,管仲還把對外貿易當作重頭戲。他遵循“天下下我高,天下輕我重,天下多我寡”的原則,緊缺物資通過抬高價格吸引流入,富余物資則適度降價擴大出口。為鼓勵商貿,實行稅收優(yōu)惠政策,關稅與市稅只征一項,甚至為外國商人免費提供食宿、運輸便利,出現(xiàn)了“天下之商賈歸齊若流水”的盛況。同時,以臨淄為中心,打造商業(yè)城市群,齊國成為天下商貿中心。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政策也需要動態(tài)調整。后來,齊國實力逐漸壯大,通過軍事擴張,疆域已“方五百里”。一邊是耕地增加,另一邊是“民舍本事而事末作”,導致農業(yè)勞動力流失。此時,周邊國家災害頻繁,糧食外援斷絕,隱患重重。管仲及時調整了政策,從注重工商轉向以農為主、兼顧工商。設置“司田”“司空”等農官,加強農業(yè)管理;強調“不奪民時”,保障農業(yè)生產;提高谷物價格,增加農民收入;推廣施肥、土壤改良技術;支持農田水利建設……通過這些措施,有效穩(wěn)住了國民經濟基本盤。
快速發(fā)展中,難免會出現(xiàn)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管仲敏銳地提出“貧富有度”的治理原則,主張通過行政、經濟手段進行控制。信貸上,設立“環(huán)乘之幣”作為公用基金,農忙或災荒時,向農民提供種糧貸款,收獲后償還,使得農民免遭高利貸剝削。財稅上,實行差額征稅,推行彈性稅率,減輕農民負擔。行政上,通過準入限制,禁止富豪與民爭利,保障貧民就業(yè)權利。甚至還出臺了提振消費措施,鼓勵富人“修宮室臺榭”,創(chuàng)造就業(yè)機會,促進財富再分配。
在制度創(chuàng)新方面,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堪稱土地稅制的劃時代變革,最為后世稱道。
西周實行井田制下的勞役地租制度。農民需先耕種貴族的“公田”,再打理自己的“私田”。到了春秋時期,農民對“公田”勞作消極怠工,導致“公田不治”,而貴族通過開墾“私田”積累財富,社會貧富差距擴大。同時,“賦”“稅”不分,剝削沉重,引發(fā)農民逃亡、社會動蕩。
針對弊病,管仲精準施策。“相地”即考察土地的肥瘠、地勢高低、水源深淺等自然條件,將土地劃分為上、中、下三等;“衰征”指根據(jù)土地等級,征收不等額的實物地租。
這是“一箭三雕”之舉。一是廢除勞役地租,實行實物地租,減輕了農民的人身依附關系。農民可以自主安排耕作時間,生產積極性得到極大調動。二是體現(xiàn)了公平原則,土地優(yōu)劣與賦稅輕重掛鉤,避免“取民無度”。三是釋放了農民開墾荒地的積極性,耕地面積擴大,國家財政收入隨之增加。
在此基礎上,他實行彈性稅率,減免養(yǎng)老育幼家庭、孤兒收養(yǎng)家庭的賦稅,合理確定征稅期限。主張“寓稅于價”,通過鹽鐵專賣、提高糧食價格等方式,將賦稅隱蔽地納入商品價格中,實現(xiàn)“民無廢事而國無失利”,減少了社會矛盾。
管仲還擁有樸素的生態(tài)智慧。他提出“山林澤梁以時禁發(fā)而不稅”,規(guī)定春夏萬物生長之際,“毋伐木,毋夭英,毋拊竿”,禁止過度開采;設立“火憲”防范山火,根據(jù)生物生長規(guī)律合理利用資源。
這些措施看似多元,核心卻只有一個:通過國家干預,促進經濟發(fā)展,調和社會矛盾,實現(xiàn)穩(wěn)定。
“不慕古,不留今,
與時變,與俗化”
管仲所有經濟舉措,都植根齊國現(xiàn)實,不固守教條,始終以解決實際問題、實現(xiàn)國家富強為目標,體現(xiàn)著“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務實精神。他“因民俗,順民心”,力求政策能落地、見實效。
管仲經濟學不局限于單一學派,而是兼容諸子各家。他既強調以農為本,又重視工商發(fā)展;既主張國家集權調控,又兼顧民眾利益;既重視法治規(guī)范,又強調道德教化,體現(xiàn)了“義利并重”的價值取向。這讓齊國經濟更加全面、更具韌性,能適應復雜多變的內外部形勢。
“不慕古,不留今,與時變,與俗化”,是管仲經濟學的精髓。他的變革并非激進的顛覆,而是循序漸進的改良。比如,土地稅制上,先實行“案田而稅”,再過渡到“相地而衰征”;權力分配上,保留國子、高子等世卿的地位,逐步強化國君集權。這種漸進式變革,避免了社會動蕩,實現(xiàn)了平穩(wěn)過渡。
管仲經濟學的直接成效,是讓齊國成為春秋首霸。但它的影響并未止步于此,而是深刻塑造了中國傳統(tǒng)經濟思想的走勢。
戰(zhàn)國時期,商鞅變法中的重農抑商、郡縣制、什伍連坐等措施,借鑒了管仲的“以農為本”“叁其國而伍其鄙”等思想;荀子的開源節(jié)流、重本抑末思想,與管仲的財富積累和產業(yè)調控理念一脈相承。漢代,桑弘羊推行的鹽鐵專賣、均輸、平準等政策,幾乎全盤復制了管仲的經驗。唐代“工商皆為家,專其業(yè)以求利”的政策,則延續(xù)了管仲的“四民分業(yè)”思想。宋代王安石變法中的青苗法、均輸法、市易法等,與管仲的調控理念異曲同工。管仲經濟學中以人為本、重視民生、義利并重的理念,更成為中國傳統(tǒng)經濟思想的“四梁八柱”。
現(xiàn)代經濟學中許多思想、假設、結論,管子都有樸素認知和實戰(zhàn)經驗,比西方早了兩千多年。可由于語言文化隔閡,這些寶貴觀點的學術價值沒有被充分認識。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中外學者將管仲經濟學與亞當·斯密的市場機制理論、凱恩斯的政府宏觀調控理論、大衛(wèi)·李嘉圖的國際貿易理論等進行比較研究,推動著現(xiàn)代經濟學發(fā)展。
在現(xiàn)實經濟問題的研究和解決中,管仲經濟學同樣閃耀著實用的光芒。管仲壟斷核心資源、運用價格杠桿調控市場、建立儲備制度的主張,對宏觀調控具有啟示意義。管仲農工商并重、因時調整產業(yè)重心的經驗,提醒今人要注意產業(yè)協(xié)調發(fā)展。管仲重視對外貿易、靈活運用“高下之策”的做法,可為參與國際經濟競爭、應對貿易摩擦提供借鑒。在共同富裕、保障民生、人才強國、生態(tài)環(huán)保等領域,管仲經濟學也有閃光點。
念茲在茲,長眠于斯。除了思想精神,一代賢相給齊地,還留下了許多更為具象生動的“寶藏”。
蒼松翠柏間,管仲紀念館如一塊沉埋千年的璞玉,依托管仲墓的古脈而生。這座串聯(lián)起田齊王陵、太公湖等勝景的場館,將齊文化的根脈與山水靈秀熔鑄,讓春秋賢相的風骨跨越千年而來。
館前廣場的巨大雕像,堪稱點睛之筆。管仲左手仗劍鎮(zhèn)山河,右手執(zhí)書藏丘壑,眉宇間凝著“一匡天下”的英氣,仿佛仍在推演富國強兵的良策。
拾級而入,五座展廳循著管仲生平,徐徐鋪展。序廳“管鮑之交”以江南磚石庭院為韻,淡黃石材映著磚雕壁畫,將二人患難與共的知己情、胸懷天下的鴻鵠志定格其間。穿廊橋南行,“桓公拜相”廳仿廷場景,再現(xiàn)了管仲從階下囚到輔國相的跌宕傳奇,光影流轉間,仿佛能聽見君臣相得的千古佳話。“管仲治齊”廳以田園外景為襯,兩道過門似通古今,將改革內政的波瀾壯闊、管子思想的博大精深鋪陳開。“首霸春秋”廳一邊是經濟改革的富國之策,一邊是尊王攘夷的盟會盛景。最后的“光照千古”廳,石質回廊繞著病榻論相的鑄像,仿古竹簡上的箴言字字經典。
出展廳過管仲祠,盡頭處,冢墓巍然。高大的封土被青松翠柏環(huán)抱,牌坊靜立。碑刻上,“齊相管夷吾之墓”赫然入目。風穿林葉,如聞春秋古音……
高臺教化,有形又無形。在這座建筑里,“探齊之旅”劇本殺讓玩家化身歷史角色,于謎題中解鎖齊文化密碼;古法蹴鞠的非遺體驗,讓人們在酣暢淋漓中體悟著齊風意氣。
憑欄而望,牛山廟會的煙火氣,與管仲紀念館的歷史厚重相融共生。秋光中,齊文化的務實與開放,代代相傳。
【編輯:張曉芮】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筑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讀習近平總書記《加快建設文化強國》
- 文化和科技融合:哲學意蘊、價值共創(chuàng)與實踐進路
- 推進新時代美德山東建設,齊魯大地——文脈向下扎根,文明向上生長
- 網絡文學,講出更新更好的中國故事
- 儒學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暨文化潤疆工作座談會舉辦
- 鄒城:千年古城激蕩高質量發(fā)展澎湃動能
- 筑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讀習近平總書記《加快建設文化強國》
- 習近平復信青年漢學家
- 文化和科技融合:哲學意蘊、價值共創(chuàng)與實踐進路
- 推進新時代美德山東建設,齊魯大地——文脈向下扎根,文明向上生長
- 網絡文學,講出更新更好的中國故事
- 海岱間,“山東人”李白有著何等際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