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講出更新更好的中國故事
2025-11-13 09:05:15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陳圓圓 任飛帆
一部網絡文學改編的短劇上線,能帶動原著日讀人數增長超300%;中國網絡文學全球共創共享,海外活躍用戶達到約2億并催生一批本土創作者——我們該如何定義今天的網絡文學?
11月9日到12日,以“大時代、大視野、大文學”為主題的2025中國網絡文學論壇在福建泉州舉行。網絡文學作家、平臺代表、產業人士,共話網絡文學主流化、精品化、產業化、國際化之路。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要“繁榮互聯網條件下新大眾文藝”“引導規范網絡文學、網絡游戲、網絡視聽等健康發展”。與會專家認為,隨著主流化、精品化進程不斷加快,網絡文學對文化產業的撬動作用日益凸顯,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闊步邁進。
截至2024年底,中國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5.75億人,占網民規模的51.9%,成為具有全民性特征的文學樣式。
作為新大眾文藝的重要表現形式,如何在“大文學觀”的視野下認識網絡文學?專家認為,網絡文學創作在葆有鮮明“網感”的同時,應追求精湛的藝術質感、鮮活的生活質感,推進經典化與創新發展。
創作生態持續優化,精品化成行業共識。對此,各地作協與相關部門積極構建創作扶持體系。此次活動期間,首屆海絲網絡文學周啟動;福建依托“金海螺”網絡文學創作扶持計劃,建立覆蓋“創作—成長—成才”的全周期培育機制;湖南省依托馬欄山視頻文創園,建成運營“中國網絡文學小鎮”,并為網絡作家開設職稱評定“綠色通道”……
創作理念也在持續升級。網絡作家“殺蟲隊隊員”認為,網絡文學具有高度包容性,將各種文化形式的新型敘事方法與之融合創新,才能貼合讀者的需求。“隨著AI技術的普及,網絡文學創作需更具綜合性。”網絡作家“墨書白”認為,成功的IP開發作品往往具有“鮮明的視覺人物”的特征,故事構建更趨近于“以幕組成故事”。
另一方面,網絡文學作為“IP母體”,對文化產業的撬動作用日益凸顯。它成為驅動產業發展的關鍵引擎,與影視、動漫、游戲等共同構建起一個更加豐富多元的數字內容生態。
值得關注的是,網絡文學改編短劇成為行業新風口,“小說—短劇”的聯動模式,擴大了網絡文學的用戶覆蓋面,帶來產業融合的倍增效應。短劇《家里家外》聚焦改革開放初期的市井生活,播放量破10億,帶動同類網文收藏量突破50萬。
“短劇中有一半以上改編自網絡文學,成為承接海量網絡文學IP的轉化渠道。”紅果短劇精品短劇負責人魏欽濤介紹,目前短劇能年消化數萬部網絡文學作品。在他看來,深度融合正在產生雙向賦能效應。一方面,產業化為網文作者提供了新的成長通道和創作動力;另一方面,也促使網文創作更注重視覺化思維,為后續轉化奠定更好的基礎。
“一次更新,跨越七個時區”,這是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網文中國》紀錄片里的臺詞。以網絡文學為代表的文化“新三樣”,引發海外受眾廣泛共鳴,成為世界流行文化體系的重要板塊。
出海模式不斷創新升級。起點國際在海外復制“起點模式”的同時,積極培養本土原創作者,截至2024年底,海外原創作品數量已達翻譯作品的100倍。晉江文學城向海外輸出5000余部(次)作品,覆蓋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過精準調研海外讀者喜好,實現作品的針對性推廣。
“‘網文出海’不僅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故事,更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經濟增長點。”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邵燕君介紹,中國網絡文學通過微短劇等新形態實現更廣泛的國際傳播,正在深刻塑造全球讀者的閱讀習慣。她認為,中國網絡文學要在國際競爭中保持領先優勢,必須保護原創性土壤,不斷向世界講出更新更好的中國故事。
【編輯:解放】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筑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讀習近平總書記《加快建設文化強國》
- 文化和科技融合:哲學意蘊、價值共創與實踐進路
- 推進新時代美德山東建設,齊魯大地——文脈向下扎根,文明向上生長
- 網絡文學,講出更新更好的中國故事
- 儒學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暨文化潤疆工作座談會舉辦
- 鄒城:千年古城激蕩高質量發展澎湃動能
- 筑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讀習近平總書記《加快建設文化強國》
- 習近平復信青年漢學家
- 文化和科技融合:哲學意蘊、價值共創與實踐進路
- 推進新時代美德山東建設,齊魯大地——文脈向下扎根,文明向上生長
- 網絡文學,講出更新更好的中國故事
- 海岱間,“山東人”李白有著何等際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