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讀習近平總書記《加快建設文化強國》
2025-11-13 16:32:32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樊銳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扎實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加快建設文化強國》是2024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收錄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這篇重要文獻深入分析了文化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刻闡明了文化強國建設的重大意義、總體要求和必須把握好的重要問題,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篇章,為新征程上加快建設文化強國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錨定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黨的十八大提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黨的十九大對“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作出全面部署,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黨的二十大提出“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2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正式提出并系統闡述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全黨全社會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文化強國建設的重大意義,進一步提高了把握文化發展規律的能力水平,增強了推動文化強國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站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的戰略高度,進一步謀劃部署文化強國建設,為在新起點上建設文化強國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這篇重要文獻中,習近平總書記全面總結了文化建設取得的成就,指出我們“形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思想,推動文化建設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取得歷史性成就,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文化創造生機勃勃,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更加繁榮,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還深刻分析了建設文化強國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他指出,“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深刻變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文化強國建設仍然存在短板和不足。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必須主動識變應變求變。
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指導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這是我們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篇重要文獻中首次提出“文化四力”,強調要“不斷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明確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需從理論高度、精神厚度、價值溫度、國際廣度等四個維度著力,彰顯了我們黨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文化使命感。
為建設文化強國作出五方面部署
建設文化強國,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事關中華民族復興大業,事關提升國際競爭力。在錨定建成文化強國戰略目標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五方面部署,為加快建設文化強國提供重要指引。
一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我們黨始終站在時代前列引領文化發展進步,帶領人民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這條道路最本質的特征,就是堅持黨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這意味著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在當前面臨的一大挑戰就是互聯網,“最關鍵的,就是必須把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黨管互聯網原則落實到位,提升信息化條件下文化領域治理能力,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筑牢黨的執政基礎和群眾基礎”。當前,面對媒體格局、輿論生態、受眾對象、傳播技術的深刻變化,“文化領域治理能力”被提出,從“管理”到“治理”的變化,是對文化建設提出的新任務新課題。
二是著力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創造。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就提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激發創新創造活力作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中心環節”,要求“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用互聯網思維和信息技術改進文化創作生產流程”,“實現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明確了信息化條件下推動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方向和重點。
三是始終堅持文化建設著眼于人、落腳于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立場,也是貫穿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價值旨歸和鮮明主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強國之‘強’最終要體現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狀態、文化修養上”,“文化創造核心在人”。一方面,要把育人才、建隊伍作為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另一方面,完善符合文化領域特點的人才選拔、培養、使用、激勵機制,營造識才、重才、愛才的良好政策環境。
四是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兩創”方針,深刻回答了關系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子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另一方面,“秉持敬畏歷史、熱愛文化之心,堅持保護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預原則,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這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供了更全面、更有力的保障支撐。
五是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家文化影響力競爭也日趨激烈,“要推進國際傳播格局重構”,“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更加主動地宣介中國主張、傳播中華文化、展示中國形象”。同時,我們要強化用文化同世界對話的理念,“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推動更多富有歷史文化底蘊、反映當代中國生活、具備國際文化視野的作品走出國門”。這對我們進一步做好外宣工作,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讀懂中國提出了新的要求。
建設文化強國要匯聚起強大合力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扎實推進文化強國建設,承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圖景,書寫著新時代中國澎湃恢宏的文化氣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文化強國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任務。”
一方面,要“加強黨中央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完善文化建設領導管理體制機制,搞好規劃設計、統籌協調、任務分工、督促落實”。文化建設守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始終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鞏固全黨全社會思想上的團結統一,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筑牢黨的執政基礎和群眾基礎,這是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在這篇重要文獻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表明黨的文化領導權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性質、方向、道路和原則,不允許有任何思想含糊和實踐懈怠,必須抓好落實。
另一方面,“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做好干部配備、人才培養、資源投入等工作,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匯聚起文化強國建設的強大合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委、政府、社會、個人都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形成強大合力,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編輯:張曉芮】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筑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讀習近平總書記《加快建設文化強國》
- 文化和科技融合:哲學意蘊、價值共創與實踐進路
- 推進新時代美德山東建設,齊魯大地——文脈向下扎根,文明向上生長
- 網絡文學,講出更新更好的中國故事
- 儒學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暨文化潤疆工作座談會舉辦
- 鄒城:千年古城激蕩高質量發展澎湃動能
- 筑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讀習近平總書記《加快建設文化強國》
- 習近平復信青年漢學家
- 文化和科技融合:哲學意蘊、價值共創與實踐進路
- 推進新時代美德山東建設,齊魯大地——文脈向下扎根,文明向上生長
- 網絡文學,講出更新更好的中國故事
- 海岱間,“山東人”李白有著何等際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