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遺的創新表達
2025-10-20 11:24:40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彭薇

中國非遺以時尚的姿勢走上國際舞臺,圖為在巴黎時裝周和中法時裝周上展示的以非遺元素為靈感設計的服飾。均 新華社發

中國非遺以時尚的姿勢走上國際舞臺,圖為在巴黎時裝周和中法時裝周上展示的以非遺元素為靈感設計的服飾。均 新華社發

中國非遺以時尚的姿勢走上國際舞臺,圖為在巴黎時裝周和中法時裝周上展示的以非遺元素為靈感設計的服飾。均 新華社發
國慶期間,“鹽邊傈僳風”的中國非遺服飾在法國巴黎掀起一股熱潮。中國非遺登上了更廣闊的世界舞臺,這絕不是個例——國家級非遺云南楚雄彝繡亮相2024巴黎時裝周,誕生于遼宋時期的馬面裙走紅海外多國,顧繡等非遺技藝在《原神》游戲中精美展現……
中國非遺活力滿滿的背后,離不開創新性的表達,使得中國的傳統技藝頻頻“出圈”又“出海”。
傳統變身時尚
“非遺”這個古老的代名詞,正變成現代語境下的新時尚。
傈僳族被稱作“追趕太陽的民族”,他們將對自然的崇拜與遷徙歷史巧妙地縫進衣服里。在不久前舉行的第三屆中法時裝周上,傈僳族“太陽花”圖案化為現代服飾的靈動印花,百褶裙的傳統剪裁融入高定禮服的立體廓形……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與獨立設計師的跨界合作,成為大秀上的重要亮點。
同樣的,在今年9月舉行的2025中國國際時裝周上,許多品牌秀場及多個展覽圍繞非遺元素,展示最新的創意設計。比如,設計師借鑒漢服的寬衣薄袖、明代服飾的立領與盤扣,將魯錦、魯繡、傣錦等非遺技藝融入馬面裙設計。最新的馬面裙還融合了國際流行色彩,使其作為日常穿搭走入當代生活。
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彝族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服飾文化,以圖案豐富、色彩濃烈、設計精美聞名。彝族服飾于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彝族傳統服飾又與現代時尚相結合,從上海到紐約,從米蘭到巴黎,彝繡通過各大時裝周的展示走向了更廣闊的世界舞臺。
比如,來自貴州烏蒙山的古老彝族圖騰與刺繡,配上新穎的輪廓剪裁和布料紋樣,彝族文化中象征生命與光明的“羊角花”“太陽圖騰”等都化作了極具現代感的時尚元素。再比如,楚雄彝族服飾中常有落枝的喜鵲、綻放的山花、飛舞的蝴蝶等繡在布上,縫在衣上。這些非遺元素經過流行元素的包裝后,成為令人眼前一亮的新中式服飾。
游戲世界有非遺
除了在國際T臺上的展示,中國非遺還通過知名游戲IP等,讓全球玩家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中國燈彩不僅是一種裝飾,更是春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對于全球的《原神》游戲迷來說,他們通過“海燈節”了解了中國春節的獨特魅力。
《原神》是上海游戲公司米哈游推出的一款開放世界冒險游戲。在一個富有東方神韻的世界“璃月”中,每年舉辦一次“海燈節”,對應現實生活正是中國的傳統春節。每年海燈節時,在璃月港可以看到海上萬千宵燈飛入夜幕,是到訪璃月不可錯過的奇景。
在去年春節期間,《原神》推出“海燈節”主題活動,融入剪紙、皮影戲、鯉魚燈等大量的非遺技藝,其中的“紙映戲”靈感來自中國傳統皮影戲,戲曲元素角色云堇帶來的“璃月戲”中京劇唱腔感十足,還有安徽魚燈等非遺技藝穿插其中。全球玩家在游戲中體驗了中國春節的文化氛圍,中國非遺深入人心。
不僅如此,米哈游還推出了《流光拾遺之旅》系列紀錄片。影片中,《原神》中璃月的往事通過精妙的顧繡技法在繡面上逐漸鮮活起來,璃月山川的風光濃縮為一幅內畫,畫師將手工制作的“勾筆”探入小瓶,一筆一畫還原絕云間、琥牢山、奧藏山的壯美景色……
該片旨在向全球玩家展示非遺的由來和制作過程,目前已涵蓋木版年畫、內畫、龍泉青瓷、顧繡、麥稈畫、蛋雕以及金銀細工等7項別具魅力的技藝。觀眾得以領略到非遺傳承人如何運用針線、蛋殼、麥稈等材料,將《原神》中的場景和角色栩栩如生地還原出來。同時,《流光拾遺之旅》制作了15種語言字幕,讓不同文化背景的玩家都能理解并感受到非遺的魅力。
非遺玩出新意
傳統技藝在現代生活中散發活力和魅力,離不開創新性的表達,尤其是一群年輕人將中國非遺玩出新意,使得非遺頻頻“出圈”,被更多的人關注和喜愛。
比如陜西“汪氏皮影”的“00后”傳承人打破了傳統皮影戲以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為主的題材限制,將現代流行文化元素融入其中,用皮影演繹邁克爾·杰克遜的舞步,還雕刻了國漫IP《狐妖小紅娘》中的角色及《黑神話·悟空》等游戲角色,甚至創作了皮影版的擎天柱,使得許多年輕人對傳統皮影戲燃起興趣。
北京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郎佳子彧,用面塑還原了年青一代比較喜愛的動畫形象,如宮崎駿動畫中的人物、2022年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等形象,把跨界融合玩出了新花樣。
在江蘇東海縣,一群年輕的設計師以《千里江山圖》《清明上河圖》等為靈感元素打造的傳統“穿戴甲”,更是在海外十分暢銷。東海傳統的“穿戴甲”是一種預制好的人工指甲片,有著不同大小和款式,用戶挑選后,將其粘貼在本人指甲上即可佩戴。
經過創新的表達,非遺成了新的流量密碼。專家認為,非遺流量增加的背后,是當代消費者對優秀傳統文化日益增長的認同和熱愛。這種熱愛不只是源于表面的符號和元素,而是深入到對技藝、審美和價值觀等層面的認同,這種熱愛更具備持續性。
新場景下的煥新
中國非遺的創新表達,離不開年輕力量的創造,新媒體的平臺更是為非遺的傳播插上了一對翅膀。
數據顯示,目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中,45歲以下占比已從2018年的15%提升至2025年的28%。越來越多的“90后”“00后”選擇將非遺技藝作為職業方向。他們不僅掌握了傳統技法,更善于運用新媒體讓古老技藝“出圈”。
在一些社交媒體上,人們能看到非遺的N種打開方式,增加了更多網感化的表達。比如,“小萬姑娘”在抖音、B站等平臺發布高質量的傳統服飾制作教程、古代妝容復原、節氣文化科普等內容,吸引了數百萬年輕粉絲;“國翠兒”用動畫特效拆解還原傳統文化知識,讓漢服、書法、陶瓷、圍棋這些耳熟能詳的傳統文化煥發新顏;“鐵兜”通過線上開箱和交換禮物等新穎的方式講解非遺文化和知識……
上海的崇明土布,日前也在一些年輕傳承人的智慧開發下進行了“數字重生”,傳承人根據所收藏的崇明土布的經緯線排布,為已知的2000多個土布紋樣建立數據庫,以便利后續的多元化開發。
非遺的數據庫建設是當前業內提出的“新質非遺”的重要內容之一。所謂新質非遺是新質生產力與非遺的結合,旨在利用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對傳統非遺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非遺煥新,更多的是擁抱新場景、新生活和新技術,讓古老的傳統技藝煥發新光彩。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