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中蘊藏語言的精華
2025-10-18 12:15:19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王寧
40年前,陸宗達先生曾經將以《說文解字》為核心的傳統文字學稱作“文獻文字學”;我也曾效法老師,用“文獻詞義學”來解釋什么是訓詁學。現在,我們可以找到這樣的說法70多處。但那都是對傳統文字訓詁學尋求現代人可以理解的一種解釋,是闡發傳統與現代學術銜接的一種說法,并不是一種定名。后來,學界已經明確了傳統語言文字學的內涵,這個稱謂也就不再提了。到了21世紀,這個稱謂再次提出,已經有了新的意義。
啟功先生曾引用《尚書大傳》解釋“文獻”說:“‘獻,賢也,萬國眾賢共為帝臣。帝舉是而用之,使陳布其言。’文是寫下來的,獻是說出來的。古代、今天的歷史、理論都是這么傳下來、傳出去的。文獻豈不管著所有的學問?”他還說過:“口頭文化相當于‘獻’,‘獻’中的‘黎獻’就是民俗;書面文字,當然是‘文’;兩者相加就是文獻。古代的‘獻’后來也已經成了‘文’,我們才能略知一二。”根據啟功先生這個科學準確的解讀,《文獻語言學》應當是研究古代書面語也就是經史子集典籍語言的專門學術刊物。
這些年,我們受西方語言學的觀念影響太深了。總以為研究口語為上,研究書面語不是純語言學;語言學研究將共時和歷時截然分開,否定泛時性,也就時常忽略古今溝通;曾經作為顯學的語法,只講究形式,回避甚至排斥語義。但是,從文獻語言學的角度看,經過整理的書面語,是口語精華的留存,含有口語中最合理、最具民族特色的因素。經過加工的書面語,更加彰顯語言規律,它們是語言的精華,即使研究口語,書面語也應作為前提與參照來處理。
說到共時與歷時,首先要考慮詞匯問題。詞匯發展要遵循累積律,它的增長和繁衍,發生在不同時期,但它不是以更替式而是以累積共存的方式進行的。詞匯積淀在各個不同的平面上,究其產生歷史而言,不可能是共時的。漢語的歷史書面語是文言,文言是現代漢語的前身,而且是現代漢語的基礎。《說文解字》包含80%以上的現代漢語單音詞(語素),加上出土文字,還會更多。現代漢語詞匯的研究離開文言無法見其原貌、究其來源、探其發展、發其內涵、觀其特點,是深入不下去的。大量的方言詞匯是不同階段的古音變體,卻被造出的方言字掩蓋了來源,因此,求本字是第一要做的。方言調查字表來源于古代音表,因為,《廣韻》就是多方音的綜合體系,各種方言聲母和韻母的分合大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證據。
各種漢語事實表明,漢語的研究首先要確定三點:一是字詞一體,表意漢字和音義詞匯以意義為樞紐,形音義結合;二是文白相承,文言詞匯經過雙音化,大量積淀在現代漢語里;三是從句子到篇章,內在的結構規律重意義而幾乎沒有外部形態。所以,不研究漢字,不可能深究漢語;讀不懂文言,沒法從根兒上解讀現代漢語;回避了意義,語法分析難以全面。漢語研究完全照搬西方,一定會削足適履、舉步維艱。但是看看現實,很多研究還被那些不適合漢語的框框無形拘束,現實令人焦慮,現實也令人充滿期待。
刊物被作者滋養,作者也被刊物培養。我殷切地期望,《文獻語言學》將一如既往,承擔起提倡并完善符合漢語的語言學理論體系的歷史使命,培養新一代漢語的研究者。他們將加強歷代漢字形音義識讀和分析能力,在文字、訓詁、音韻的理論指引下,提高文言閱讀能力,正確使用計算機并主要靠自己努力讀書來積累資料,扎扎實實地學習前人取證于漢語事實的考據功夫,在宏觀上學習和領會西方語言學的科學理論而戒除迷信與模仿、戒除空論與虛玄,把握方向,溝通古今,探索創新,常有新的創獲。
(作者:王寧,系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本文是作者在《文獻語言學》創刊十周年紀念活動上發言的節錄)
【編輯:張曉芮】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泰山與重陽的文化情緣
- 泰山石刻里的登高密碼 登高望遠 以“石”為鑒
- 第四屆儒商大會今起在濟南舉辦 聚焦新質生產力、新型招商方式和儒商新群體
- 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從“十五五”規劃建議看奮力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 架文化交流之橋,通心靈契合之路
- 助力中華文化走出去 更好向世界展現中華文明標識
- 泰山與重陽的文化情緣
- 泰山石刻里的登高密碼 登高望遠 以“石”為鑒
- 第四屆儒商大會今起在濟南舉辦 聚焦新質生產力、新型招商方式和儒商新群體
- 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從“十五五”規劃建議看奮力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 架文化交流之橋,通心靈契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