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文化交流之橋,通心靈契合之路
全國政協“深化兩岸文化交流,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調研綜述
2025-10-28 16:29:50 來源:人民政協報 作者:修菁

▲ 調研組在孔子研究院調研。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根與魂。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在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共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我們所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二十大報告關于“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的部署,10月11日至15日,全國政協副主席、臺盟中央主席蘇輝率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調研組,圍繞“深化兩岸文化交流,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赴山東開展專題調研。
用好文脈同根同源之義
山東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儒家思想的發源地,與臺灣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和血脈親情聯系,是推動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前沿。在赴魯深入泰安、濟寧、棗莊三地調研期間,調研組也把調研重點放在山東如何基于自身深厚文蘊,以儒家文化為核心,著力開展兩岸文化交流活動的有益做法以及齊魯文化在拓展兩岸文化交流中的潛力與價值。
10月12日,調研組一行冒雨來到位于山東泰安泰山南麓的大汶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占地2600平方米的遺址公園設立發現、探索、守護、仰望大汶口四個主題板塊,以文物展示、場景復原、多媒體演示等形式,向公眾展示大汶口文化遺址作為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文化遺址,在中華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走進這里讓我想起一位臺青參觀完牛河梁遺址博物館(位于遼寧省朝陽市,屬新石器時代晚期紅山文化遺址),和我分享的觀后感:‘中華文明可以延續這么久且不間斷,與我們文化的兼容并蓄特質有關,這是中華民族了不起的智慧。作為臺灣青年,自己需要找尋到自己的根,知道自己從哪里來’。”全國政協委員、臺盟遼寧省委會主委蔡睿長期從事兩岸交流工作,在他看來,每次自己走進文化歷史類博物館都會有新收獲,臺灣青年更會如此。他認為,用好一個個具象的中華文明溯源現場,對于喚醒臺灣同胞對“根”的認知,感受到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十分有價值。
“帶領臺灣同胞尤其是臺灣青年走進像大汶口文化遺址這樣,能夠生動鋪展開中華文明五千年延續不絕的歷史實證場域,會讓他們在文化時空隧道中自然找尋到兩岸同胞共同的文化基因密碼,讓‘根脈同源’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重競技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吳宇紅建議,加強對中華文化溯源一類歷史遺址的保護和展示,通過舉辦兩岸聯合考古、文化展覽等活動,讓臺灣同胞尤其是青少年深入了解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調研組一行隨后幾日又相繼走進曲阜孔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館,孟廟、孟府等代表儒家文化的文博場域,了解山東省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發展情況,立足本省文化資源優勢開展兩岸文化交流方面所做的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調研組表示,文化交流是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重要途徑,對于團結臺灣同胞,扭轉島內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趨勢,增加臺灣同胞的家國情懷和民族認同,具有重要作用。
深挖交流活動效能之功
海峽兩岸孔子文化春會、“相約齊魯·情系中華”魯臺青年文化交流節、《論語》讀寫接力大會、血脈相連·海岱同祭臺灣青年抗戰80周年歷史同行之旅……行走齊魯大地,調研組一行了解到山東省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資源優勢,著力發揮文化地標作用,積極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魯臺兩岸文化交流活動,孔府、孔廟、臺兒莊古城獲批國臺辦授牌的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孟府設立為臺港澳青年交流實習基地,岱廟、靈應宮、鄒城博物館等已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同時山東省也面臨基于民進黨當局刻意阻撓兩岸民間交流,需要破題的工作難點,來自福建、江蘇、北京等開展兩岸交流活動重地的委員們,在調研路上展開了一場“移動協商會”。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原副主任、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常務副會長龍明彪認為,山東有深厚的文化資源和在島內逾百萬人的宗親資源基礎,有條件也應有擔當力舉辦類似海峽論壇這樣規模、聚焦文化主題的兩岸文化交流品牌活動。全國政協常委、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中共中央統戰部原副部長許又聲建議,山東整合現有的資源和平臺,通過更具品牌性的文化交流活動聚合島內更廣層面、更多團體和更寬年齡段的臺胞,以活動聚人心,以活動增進臺灣同胞對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和中華民族的認同。
深耕東方文化研究多年的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師范大學東方研究中心主任林敏潔,用“十分震撼”形容走進位于山東滕州荊河之濱的墨子紀念館帶給她的觸動。“我在墨子紀念館找到了理想化的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模樣。”林敏潔認為,行之有效的兩岸交流活動應關注提供的交流“菜品”是否符合臺胞的“口味”,“要讓臺胞鄉親‘愿意吃’”,要達到這一效能,需要在交流活動解說和導賞中重視和加強受眾感、趣味性和互動性。
一邊參觀、一邊聆聽解說員們生動的解說,還觸動林敏潔想起2024年作為評委參加江蘇省對臺交流基地講解員技能大賽的一些感觸,“通過這樣的賽事,能夠有效激發和提升從事對臺交流活動的解說員群體的基本功。”據國臺辦公布的統計數字,目前國臺辦在全國24個省區市設立了近百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如何讓臺胞們走進這些地方更有感?這是設立交流基地和舉辦兩岸文化交流活動的初衷所在。林敏潔認為,兩岸文化交流活動現在也走到了“提質增效”的階段,如何讓臺胞來一趟留下更多入心入腦的記憶,修復被民進黨當局政治操弄破壞的文化記憶,提升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進而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國族認同,是當下開展兩岸文化交流活動需要著力思考的方面。
通過此行調研,也觸動了全國政協委員、臺盟天津市委會副主委孫昌隆對“以文為橋”增進兩岸同胞相互了解、促進心靈契合效能方面的一些思考,“一路調研我們看到山東多地展開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兩岸文化交流活動,為探索深化兩岸文化交流、促進心靈契合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樣本和思路。建議拓展思路,不斷創新,為兩岸青年提供形式更豐富、內容更具深度和溫度的文化體驗活動,讓兩岸青年從圣賢智慧中汲取精神力量,促進兩岸青年在思想層面的交流與融合。”
激活文化傳播入心之用
深化兩岸文化交流、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在全國政協委員、臺盟北京市委會專職副主委陳偉看來,當前兩岸關系復雜嚴峻,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持續推行“去中國化”政策,企圖割裂兩岸歷史與文化聯結,這種倒行逆施是對民族根脈的背叛。面對這種情況,更要深刻認識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這一重要論述的現實指導意義,將文化交流作為打破阻撓、爭取人心的關鍵之舉。
調研組在山東多地調研中也感受到,雖然當前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受到“臺獨”分裂勢力的阻撓,但中華文化始終是兩岸之間最深厚、最持久的聯結,始終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園,承載兩岸共同記憶的中華文化、融合歷史元素和現代審美的文創作品,依然深受臺灣同胞特別是青年群體的歡迎和喜愛,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新領域新動力。就如何利用好網絡新媒體手段,面向臺灣青年群體開展常態化的對話交流,全國政協委員、臺盟深圳市委會主委林娜建議“以文為媒”,善用新媒體矩陣,以動漫、短視頻、VR體驗、AI等形式,將孔子故事、泰山文化轉化為臺灣同胞特別是臺灣青年喜聞樂見的內容,并通過YouTube、小紅書、抖音、微信、line等平臺在島內傳播。
調研組表示,面對當前臺海形勢,應以更多元的傳播載體、更創新的傳播手段,讓文化成為聯結兩岸民心、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橋梁。要充分發揮人民政協優勢作用,圍繞深化創新“以文為媒”,促進兩岸融合發展和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研究提出務實管用的對策建議,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為更好落實中央對臺工作決策部署貢獻政協智慧和力量。
【編輯:張曉芮】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