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華文明更好走向世界
2025-11-17 09:55:15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作者:張利濤
近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復信青年漢學家,勉勵他們當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在當今世界變亂交織、人類站在新的十字路口之際,如何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已不僅是文化命題,更是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課題。
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增強中華文明國際傳播效能,不僅有助于夯實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精神根基,也為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持久動力。
時代之問:為何要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多樣性是人類文明的底色。當前,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逆轉,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顯著增多。在此背景下,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已成為把握戰略主動、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迫切需要。
所謂“傳播力”,關乎中華文明傳播的廣度、深度、力度與效度;所謂“影響力”,則體現為中華文明在國際社會產生共鳴、塑造認知、引領價值的能力。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新時代對外文化傳播的核心維度。
對內,強化中華文明傳播有助于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提升全社會文明程度;對外,則通過文明交流超越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沖突、文明共存超越優越,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凝聚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廣泛共識。
根基與路徑:如何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提升國際傳播力影響力的深厚根基。提升傳播效能,基礎在文明底蘊,關鍵在傳播創新。
內容為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內容既要堅守價值立場——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也要聚焦表達載體: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打動世界。講好中國故事,不僅是講述發展成就,更是傳遞價值理念;傳播中國聲音,不僅是輸出信息,更是搭建理解之橋。
技術賦能,拓展傳播渠道。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必須善用新技術、新平臺。主流媒體應積極布局社交媒體,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注重個體敘事與情感共鳴,打造有溫度、有互動的傳播社群。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精準化、分眾化、全時空傳播,突破語言、文化與技術壁壘,讓中國聲音真正“傳得開、叫得響、落得實”。
目標導向,追求長效影響。短期看,要著力解決“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甚至“挨罵”的困境,推動國際話語權與我國綜合國力、國際地位相匹配;長期看,則需以文明交流互鑒為紐帶,推動中華文化深度融入全球話語體系,不斷增強國際傳播的可持續性與制度性影響力。
多措并舉開創中華文明傳播新局面
文化是中華文明傳播的核心載體。唯有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結合時代需求推進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能打造出彰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精品,向世界展現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當前,提升中華文明國際傳播力影響力,亟需系統謀劃、協同發力。應從思想引領、內容生產、產業支撐與技術賦能四個維度一體推進,構建全方位、立體化、可持續的傳播新格局。
一要堅持思想引領,筑牢傳播根基。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指引下,主動順應國際格局演變趨勢和網絡傳播規律,推動“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通過深化理論研究、創新學術話語、完善國際傳播體系,為中華文明“走出去”提供堅實的戰略支撐與政策保障,確保傳播方向不偏、立場不移、底色不變。
二要創新內容生產,講好中國故事。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深厚土壤,遵循互聯網傳播規律,加快推進主流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同時,有效引導和規范自媒體傳播行為,構建以主流媒體為引領、多元主體協同參與的傳播生態。既要講“好故事”——內容有深度、價值有高度;也要“講好”故事——表達有溫度、傳播有精度,實現思想性與感染力的有機統一。
三要壯大文化產業,夯實傳播支撐。文化產業是文明傳播的重要引擎。要深化對文化產業發展規律的認識,在新起點上大力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文化旅游等重點領域,推動文化與科技、教育、旅游等深度融合,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文化品牌,讓中華文化借助市場力量“走得更遠、傳得更廣”。
四要強化技術賦能,驅動傳播變革。搶抓數智時代機遇,加快構建全媒體國際傳播體系。積極運用VR、AR、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賦能內容創作、敘事方式與媒介形態創新,在沉浸式體驗、互動化傳播、精準化觸達等方面實現“彎道超車”,為中華文明傳播注入強勁技術動能。
“每一種文明都是美的結晶”,“要有欣賞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站在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高度,我們更應以開放包容的胸懷,推動中華文明與世界各國文明美美與共、和合共生。唯有如此,中華文明才能在全球舞臺上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持久而深沉的中國智慧與中國力量。
(作者系青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