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發力深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2025-11-16 14:24:11 來源:中國文化報 作者:洪向華 夏雪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督察,加強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有效保護和活態傳承。”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推動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
新的征程上,我們要守住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讓文化遺產進一步接續傳承,讓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新時代熠熠生輝。
推動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
文化遺產蘊藏著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與共同記憶,沉淀著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見證,具有物質與非物質兩種形態。物質文化遺產是凝固的史詩,其以建筑、器物等為載體,將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技術成就等固化保存,是歷史信息的物質化呈現。其直觀呈現過往社會結構、工藝水平等內容,為后人理解歷史提供了可觸可感的實證。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傳統的審美意趣與文化基因,通過技藝操作、藝術表演、儀式實踐等,將“以和為貴”“天人合一”等價值理念融入我們的精神世界,塑造著我們的精神風貌。
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輔相成,共同為中華文化傳承體系提供重要支撐。推動綜合保護,使二者交相輝映,有助于不斷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推動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
制度建設是保障。可立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現實需求,結合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自特性,制定和完善具有針對性的實施細則,進一步明確各方保護職責。可以以全面系統的普查數據為基礎,綜合考量文化遺產的分布格局、核心價值及內在關聯,構建多層次、全覆蓋的保護體系。
創新驅動是引擎。以科技賦能保護,利用先進技術進行數字化記錄、監測與保護,實現精準修復和實時預警,加強研發合作,攻關關鍵技術;創新利用方式,推動文旅融合,打造特色產品和線路;促進文創產業發展,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同時,借助新媒體拓展傳播,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增強國際影響力。
全民參與是源泉。不斷加強宣傳教育引導,針對不同文化遺產的不同特點,依托多樣化傳播載體與教育渠道,將文化遺產保護知識融入公眾日常生活與國民教育體系,深化公眾對文化遺產價值的認知認同,不斷增強全社會的保護意識與責任擔當。完善志愿者服務體系,拓寬參與路徑,優化組織管理,建立健全引導機制,調動社會各界參與積極性,廣泛凝聚社會力量,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注入持續動力,為各項工作有序開展、落地見效營造良好氛圍。
推動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
在全球化浪潮下,珍視文化瑰寶、推動其活態傳承,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讓中華文脈綿延不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筑牢堅實文化根基的關鍵之舉。
推動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是守護民族精神的根基與紐帶、激活歷史文化生命力的重要路徑。不少文化遺產的外在形象通過數字建模走進課堂,讓歷史上的工藝智慧可感可學;不少文化遺產借助文創設計、情景劇演繹,在當代煥發新生機;不少蘊藏在文化遺產中的理念融入研學體驗,以其中的美學基因賦能現代設計,使文化遺產不再是陳列的標本,而是可參與、可互動的生活元素。活態傳承讓凝固的歷史場景“活”起來,既讓后人觸摸祖先的生活軌跡、承接文明演進脈絡,更讓文化遺產在當代實踐中持續生長。若忽視活態傳承,人們便僅能遠觀歷史遺存,難以真正理解其精神內核。推動活態傳承,既是守護民族的根與魂,也是讓文化遺產在傳承中發展,讓歷史智慧融入當下,以活態形式見證歷史、啟迪后人。
推動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需要我們持續探索多元路徑,讓文化遺產中的哲學思想、審美范式與道德規范融入日常、浸潤人心,在當代實踐中賡續文脈,為文化繁榮興盛提供深厚滋養,讓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
【編輯:張曉芮】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