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玨:王陽明思想對軍事領域的啟示借鑒
2025-10-19 13:36:52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王 玨
王陽明作為明代心學集大成者,其軍事思想以“知行合一”“此心不動”“致良知”為核心,在刀光劍影的戰場上淬煉成型。這些思想不僅成就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功業,更穿透歷史煙云,在當代軍事變革等領域持續煥發蓬勃生命力。
“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是王陽明軍事心理學的精髓。1519年,在平定寧王朱宸濠的叛亂中,面對叛軍兇猛的攻勢和地方官員的驚慌失措,王陽明展現出超凡定力。他不僅自身“如明鏡止水”,更巧妙“偽造”朝廷調兵公文炮制假情報,散布虛假軍令,離間叛軍將領,使寧王陷入信息迷霧,決策連連失誤。最終,王陽明以臨時集結的弱勢兵力,在鄱陽湖決戰中一舉擒王,創造了軍事史上“心勝于力”的經典范例。這一思想深刻影響了現代軍事心理學的發展。
信息化戰爭的特點是信息爆炸、節奏極快、壓力巨大,指揮員的心理穩定性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現代軍事理論強調干擾、破壞、控制對手的認知和決策過程,就是“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現代演繹。當今時代,不少部隊已將“心力”訓練置于核心地位。正念冥想、生物反饋訓練、高強度應激反應模擬等科學方法被廣泛應用,旨在錘煉官兵在極端環境下保持冷靜、清晰判斷、快速反應的能力。還可以設立“健心強腦”項目,系統提升官兵心理韌性與認知優勢。王陽明的“不動心”,在科技加持下,正轉化為現代軍人克敵制勝的“心理盾牌”與“認知利刃”。
陽明學的“知行合一”思想也絕非書齋空談,在南贛巡撫任上,王陽明剿滅盤踞數十年的山匪時(1516年-1518年),將其發揮到極致。面對復雜山地地形和狡詐的流寇,王陽明首創“教卒之制”:在所屬諸部選擇資稟可塑者,親率麾下心腹將官,加以高強度訓練,內容涵蓋山陣之法、偵諜之術、攻心之策、小隊協戰之要。諸部士卒受教既成,均成為軍中“銳卒”。這些精兵攜帶新的戰術和技能各歸本營,訓教同伍,使全軍戰力突飛猛進。這一舉措不僅是明代軍事訓練領域的創舉,更是“知”(新戰法理論)必須通過“行”(實戰訓練與教學相長)來驗證和深化的完美體現。
在當代,特種部隊普遍采用高度相似的“精英教官制”。新隊員需經歷高難度的選拔和由資深精英擔任教官的嚴酷訓練,確保最前沿的戰術理念和實戰經驗得以高效傳承和內化。“知行合一”在軍事訓練領域的核心啟示是貼近“實戰化”,將“像打仗一樣訓練”奉為鐵律。軍隊的“紅藍對抗”實戰化演習體系,強調在復雜電磁環境、陌生地域、極限條件等情況下進行高強度對抗,讓官兵在近乎真實的戰場上磨練,將作戰理論、裝備操作、戰術協同等無縫轉化為實戰能力。大型聯合演習同樣追求最大程度的實戰模擬。王陽明的“教導隊”思想,已升華為現代軍隊戰斗力生成的普遍范式——通過精英引領和實戰淬煉,實現“知”與“行”在戰場上的高效統一。
1528年,王陽明在處置廣西斷藤峽、八寨地區長期擾攘的地方武裝時,深刻洞察當地民情及官軍勞師遠征、耗損甚巨之弊,創造性踐行“以賊攻賊”策略:招撫部分受壓迫或立場動搖的本地武裝,曉以利害、許以出路,并承諾戰后妥善安置,將其整編為參與剿的部隊。依托其熟稔地形、洞悉對手的優勢,精準打擊頑抗之敵的核心力量,最終以極小代價平定了困擾明廷數十年的邊患頑疾。
現代戰爭中,單純倚重大規模兵團正面硬拼,常致兵力損耗慘重、戰略機動性匱乏,且易陷入持久戰的困局。從上述王陽明的軍事實踐中可有三點啟示:一是可整合戰區內盟友武裝及地方輔助力量,借其熟諳戰場地理、掌握區域民情之所長,為主力部隊提供實時戰場動態與目標精確定位;二是通過輿論宣傳揭露敵方戰略野心、經濟援助穩固盟友陣營等手段,分化敵方軍事同盟體系,爭取中立方,孤立主要作戰對手;三是運用信息化合成精銳作戰單元實施“點穴式”精準打擊,集中優勢火力摧毀敵方指揮中樞、后勤補給樞紐、交通要道等關鍵節點,規避大規模地面部隊推進引發的資源消耗與人員傷亡風險。
王陽明的軍事思想昭示我們:無論技術如何演進,環境如何復雜,最終決定勝負與成敗的,依然是人心的力量,是精神的定力,是知行合一的實踐。
(作者:王玨,單位:贛南師范大學王陽明研究中心)
【編輯:張曉芮】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