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北漢簡看漢代人的取名習慣
2025-10-23 16:34:1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黃艷萍
《禮記·內則》載:“子生三月,父執子之右手,咳而名之。”人名作為特殊的符號標記,具有較強的時代特征。商周時期,干支入名盛行,如商王太甲、祖乙、武丁、盤庚等均以天干為名。春秋戰國時期,“不”“之”等字入名較為常見,如申不害、呂不韋、介之推、燭之武等。及至秦漢大一統時期,取名用字更為豐富,名字寓意也更加多樣化。
西北漢簡中記錄了21123個漢代人名,去姓氏后得不重復的名字2947個,其中單名1152個、雙名1795個。1152個單名的共計頻率15813次,單名平均重復率為13.7%左右;1795個雙名的共計頻率5310次,雙名平均重復率約為3%。因此,西北漢簡人名中75.1%為單名,14.7%為雙名。那么,漢代人喜歡選用哪些字做人名?
“定國安漢”寄寓家國情懷
漢王朝先后經歷了諸侯王之亂以及與匈奴長達數年的戰爭,社會動蕩強化了人們保家衛國的意識。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理念主張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入世人生,要求有兼濟天下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定國安邦、國家安定昌盛是漢代人的精神追求,西北漢簡人名體現了這一價值追求。西北漢簡中這類人名有302個,共計詞頻2692次。代表性的名字如:國,定國、安國、建國、廣國、奉國、利國、充國、順國、通國等;漢,漢強、安漢、廣漢、漢昌、奉漢、強漢、利漢、漢成、充漢等;世,安世、奉世、充世、定世、樂世、利世、世順、世忠等;安,安昌、安道、安定、安富、安居、安平、安上、安之等。諸如此類人名,表達了漢代人對國家強盛的美好寄望,同時也表達了他們建功立業的強烈愿望。
漢王朝長期受匈奴滋擾,激發了人們“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意識,從而強化了漢代國民的尚武精神,形成了勇武的社會風氣,漢代人在取名用字上熱衷于具有尚武特色的名字。西北漢簡中這類人名約有79個,共計詞頻1596次,代表性的如:武、霸、勇、廣、弘、隆、強、建、業、戎等單名使用頻次高。雙名如:霸成、廣成、廣地、辟彊、輔彊、開彊、建都、長猛、君業等也十分常見。破,破胡、破奴、展奴;虜,得虜、得奴、勝胡等名字則更直接表達了漢代人對破胡、斬虜的決心和勇氣。通過這些人名用字,可見漢代的精神內核:積極進取、家國一體,這正是“強漢”思想烙印在姓名文化中的獨特印記。
此外,漢代中期建立起的“獨尊儒術”的思想體系也深入漢代社會的方方面面,見賢思齊、追慕圣賢的取名習慣也是其體現之一,如:忠、孝、仁、義、禮、德、賢等字也是漢代人名的高頻用字,堯、舜、禹、湯、丘、孟、淵、由、回、子淵等古代圣賢的名字,也廣泛見于漢代人名。
“千秋萬歲”祈愿長生永壽
漢代人有著強烈的生命意識,長壽久生觀念深入人心。馬王堆漢墓《十問》載:“堯問于舜曰:‘天下熟最貴?’舜曰:‘生最貴。’”對“生”的無限追求,促進了漢代“好神仙”的社會風氣。《西京雜記》載:“漢時崇尚神仙方術,追求長生不老,所以以‘延年’為名者甚眾。”漢武帝追求神仙之道,希望長生不老。武帝之后,漢宣帝、漢成帝、漢哀帝以及王莽都“頗好神仙”。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風氣所致,各類神仙方士在西漢一代盛極一時。希冀長壽的文字廣見于傳世或出土的漢代器物上,如漢代瓦當吉語“長生無極”“長生未央”“長樂未央”“延年益壽”“飛鶴延年”“延壽萬歲”等,漢銅鏡上祝禱長壽成仙的銘文則更多。
西北漢簡中祈愿長生永壽類人名有136個,共計詞頻1504次。單名“壽”字的有120個,《說文·老部》曰:“壽,久也。”“壽”本是長久之意,因經常用來指人壽之長久,進而產生了長壽、壽命等義項。西北漢簡中帶“壽”字的雙名有:延壽、長壽、壽王、益壽、弘壽、增壽、千壽等,其中名叫“延壽”的有93人。與“長壽”名取意相同的還有:延年、萬歲、千秋、彭祖、未央等,西北漢簡中叫“延年”的人名有120個,如魏延年、張延年、段延年等。《漢書》中名叫“延年”的人也很多,著名的如武帝博士孔延年、協律都尉李延年、西河太守杜延年、陽成侯田延年等。“千秋”“萬歲”常見于漢簡、漢印人名中。長壽王彭祖,號稱“七百歲”,常用于人名。“未央”言年壽無極、永壽未央,漢簡中有董未央、陽成未央、朱未央等68個人名,漢印中有上官未央、李未央、馮未央等人名。
有意思的是,《漢書·張湯傳》記載:“安世子千秋、延壽、彭祖,皆中郎將侍中。”酷吏張湯有個兒子,叫張安世,張安世有三個兒子,分別叫張千秋、張延壽、張彭祖,均取長生永壽之意。劉釗指出:“戰國秦漢時期神仙思想發達,人們講究養生,追求不死,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皆仰慕仙人,四處尋求長生藥。這一風尚體現在人名中就是常用長壽一類的詞。”
延年益壽、長生永世等取名用字構建起以生命永恒為核心訴求的命名習慣,此類命名現象折射出漢代社會對生命永恒的集體向往。
“去病毋傷”祈求健康平安
避疾避禍類人名也是漢代人取名的偏好之一,表達了人們對無病無憂、健康長壽的渴望。西北漢簡中這類人名也相當常見,如期盼無病、無疾的有:去疾、去病、疾去、葆疾、病已、病去等。漢宣帝原名劉病已,《漢書·宣帝紀》:“今百姓多上書觸諱以犯罪者,朕甚憐之。”宣帝因此更名“詢”,足見當時名“病已”者之多。漢印中有邯鄲去病、杜病去、孟病已、江去疾、司馬遠疾等。祈愿無憂、無傷的有:無傷、毋憂、毋畏、毋危、毋適、毋傷、毋患、毋害、除憂、解憂等名字;平安、長樂的人名有:安生、安年、常安、常幸、常樂、長樂、安居、平、安平、嘉平、不耐、辟非、辟兵等。其中“不耐”,避免刑罰之意,“耐”是古代的一種輕刑;“辟兵”有免于戰禍之意;“辟非”則是避免是非之意等。漢印中這類人名也很常見,如趙辟非、長毋傷、公孫去傷、任不害、梁毋憂等。
除上述三類主要取名習慣外,以自為、自當取名,以伯、仲、叔、季排行取名,以虎、豹、豺、熊、狗、彘取名等均見于西北漢簡人名及其他漢代文獻中,體現了漢代人取名用字的豐富性。
(作者系江南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亞洲文明視角下的孔子文化線路”課題座談會召開
- 從西北漢簡看漢代人的取名習慣
- 白奚:名家學派在稷下學宮的興起
- 深入推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充分發揮文化養心志、育情操重要作用
- 尼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聯合研究生院齊文化和稷下學專題研修活動在山東淄博舉行
- 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向曲阜師范大學捐贈傳統文化書籍
- “亞洲文明視角下的孔子文化線路”課題座談會召開
- “亞洲文明視角下的孔子文化線路”課題座談會召開
- “亞洲文明視角下的孔子文化線路”課題座談會召開
- 劉悅笛:荀子“情性建構主義”的建構之道——從“化情”到“化性”起偽的儒家情本哲學
- 從西北漢簡看漢代人的取名習慣
- 林宏星:荀子思想對當代社會治理的實用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