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維明,祖籍廣東南海,1940年出生于昆明,1961年畢業于臺灣東海大學,1962年獲哈佛燕京學社獎學金后前往哈佛大學深造。在哈佛相繼取得碩士、博士學位,先后任教于普林斯頓大學、柏克萊加州大學,1981年至今任教于哈佛大學。1988年,杜維明獲選美國人文社會科學院院士,現任哈佛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顧問委員會主席,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成員,聯合國推動文明對話杰出人士小組成員,并自1996年出任燕京學社社長至今。
如果要概括儒學的特色,那么可以說,它是跨時代、跨文化、多學科、分層次的,是沒有教條的。儒學作為人類精神文明發展潮流的一支,具有多層次的面向和豐富的內涵。面對21世紀的儒學,可以為人類現在的文明、為哲學思想家提供精神資源。 [詳細]
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WCP)于8月13日—20日在北京舉行。本屆大會的主題是“學以成人”,最早我的提議是用中文,就是“學做人”,英文翻譯為“Learning to Be Human”。在翻譯成英文以后再譯回中文的過程中,有中國學者認為應該用一個比較典雅的表達,覺得“學做人”太平實了... [詳細]
中國、日本、韓國中所有著名的西化派,事實上都是儒家士大夫。盡管他們十足的相信西方文明確實在軍事技術、政治體制和社會組織方面有其優越之處,卻仍然不得不徹底轉換自己的生活方式,并自信于通過自覺的學習,他們也能夠適應并最終獲勝。 [詳細]
杜維明15歲起便研習儒家文化,曾師從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1961年畢業于臺灣東海大學中文系,翌年獲哈佛燕京學社獎學金前往美國深造,1968年獲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言學博士學位。 [詳細]
10月15日,由中國文化院和北京三智文化書院共同主辦的首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在北京開幕,本次論壇的主題為“人類智慧與共同命運”。當日下午的研討會上,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杜維明先生以“陽明心學中的體驗之知”為題做主旨演講,以下為文字實錄: [詳細]
在中國傳統中,典型的儒家思想者是那種具有深沉的歷史意識、嫻熟的琴棋書畫藝術技能以及對政府日常事務深切關注的地方學者-官員。如果將哲學寬泛地定義為由洞察力方面的訓練有素的反思而形成的教言,那么儒家思想對于人類境況的觀察與承當確實是卓越的。它是一種具體的思想形式... [詳細]
我很榮幸能夠在龐樸和宋榮培兩位主持下發言。另外我覺得非常高興能夠在湯一介先生和高柏園先生的發言之后。因為我的發言是臨時安排的。我覺得我應該對他們兩位所提出的問題,把我的觀點提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這可能與原來我為討論設計的“中國文化的新視角”更切合。 [詳細]
孟子曾說過,益友有三,直、諒、多聞是益友。那么,余秋雨很直率地表示如果搭不起第四座橋,缺乏有終極關懷的生命體悟,那么中國文化的深層價值意義就沒有辦法公諸于世;陳瑞獻的慨切陳詞,一定要通過頂峰經驗,有開悟的心靈,才能夠創發文化的生機,達到真正的東西對話; [詳細]
各位師長,各位同學,我很榮幸能有這個難得的機會到武漢大學來進行學術交流。兩年前的暑假,我曾在這里介紹有關文化中國和儒學創新的一些相當膚淺的看法。這一次應新成立的中國文化研究院和哲學學院的邀請,把一些還不成熟而且還正在發展的觀點給各位介紹一下。 [詳細]
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多元多樣,種族語言文學和哲學都是五彩繽紛有多種元素綜合而成,中國歷史從新石器時期以來綿延五千年,有分有合,但是脈絡斑斑可考的延續體。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