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文倩:談經典貴在“深入淺出”
2025-11-06 10:16:19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郗文倩
學術通俗化,將深奧的學問以淺顯的語言呈現,是知識傳播的重要使命,也是學者們共同的責任。這項工作看似簡單,實則卻難倒了很多人:要么費力不討好,要么有力無處使。如何才能舉重若輕、深入淺出?
古典文學研究家錢伯城曾以朱自清的《經典常談》為例,提出三點:一要有熱情,二要是行家,三要文筆生動?!督浀涑U劇穯柺腊耸噍d,至今仍令人讀之如新,正是因其“舉重若輕”的文風,讓厚重的經典變得輕盈可親。
經典是民族記憶的結晶,如同古老的青銅器,經過歲月打磨,沉淀為文化的“常識”。然而,這份厚重也常令人望而生畏——我們對著經典鞠躬,卻很少與之握手。朱自清的高明之處,在于他為經典“祛魅”。在《經典常談》中,他將經典還原為鮮活的歷史片段:《詩經》本是先民的歌謠,《周易》原是占卜之書,《尚書》就是向大眾宣布的號令以及君臣相告的話……這種講述讓讀者看到:原來這些令人仰視的典籍,也曾是古人日常生活的產物。
“祛魅”的背后,是學者深厚的功力。朱自清不拘泥于一家之說,以通達的眼光審視經典,既不失學術的嚴謹,又帶著散文家的靈動。他的文字如同一位博學的朋友,與你圍爐夜話,將繁難之理化作娓娓道來的家常。
當下談經典,容易陷入兩個極端:或故作高深,令人望而卻步;或流于淺薄,把經典矮化為快餐文化。真正的“常談”,應當如園丁嫁接花木——既不失根本,又能綻放新枝。這需要講述者不僅具備深厚的學養、獨到的見解,以及將思想轉化為妙筆的才華,還要有海納百川的胸襟,能汲取各領域的研究精華。學問如同掘井,口徑要廣,才能掘得深;但掘得深后,還要懂得如何將水引出地面,讓路人也能解渴——若能讓這泉水還帶著些甘甜和清涼,令人精神一振,那便是講述者的獨到之處了。
(作者:郗文倩,系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編輯:解放】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