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今對話中探尋全球治理的東方智慧
2025禮法與秩序——荀子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2025-10-30 17:32:42 來源:中國孔子網 作者:董麗娜

當歷史的塵埃落定,那些關乎人性與秩序的古老詰問,依然在時代的空谷中回響。10月28日至30日,2025禮法與秩序——荀子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山東蘭陵召開,來自國內外、港臺地區的近40位荀學專家濟濟一堂,以“隆禮重法”為鑰,打開了先秦思想與當代社會對話的大門,共探禮法文化根脈、共論秩序構建之道,讓千年荀學在新時代綻放出璀璨光芒。
群賢畢至 共探荀學精微
荀子是繼孔子、孟子之后非常重要的儒學巨擘,一生著書立學、傳播大道,融百家之長,創新發展了儒家思想,是先秦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中蘊含的實踐智慧與人文關懷,至今仍具有超越時代與地域的啟示意義。
本次研討會為期三天,圍繞“禮法與秩序”主題,舉辦了主旨演講、尼山杏壇、學術研討、座談會等10余項活動,構建了多層次、立體化研討體系。

山東省政府參事、山東省委外辦原主任蔡先金重估荀子歷史地位,中華孔子學會會長,山西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中江解析“心術觀”的精神修煉價值,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教授鄧小虎從元倫理學視角解讀倫理政治秩序,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佐藤將之提出“荀學復興”方案。3個分會場及尼山杏壇圍繞“人性、禮法與秩序”等主題,形成20余場深度報告,涵蓋人性論辨正、“禮”的跨文化闡釋、君民觀重檢等議題,更通過荀學與弗洛伊德理論、朝鮮王朝歷史等跨領域對話,拓展了研究邊界。
正如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余治平教授在學術總結發言中所說,此次研討會的專家學者涉及“人性論”“禮法關系”“政治秩序”等多個維度,展現了荀學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來自日本、韓國、新加坡等海外學者的參與,更使研討會呈現出多元文化交融的學術氣象,為荀學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會議期間,“尼山世界儒學中心荀子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該中心將常態化開展學術交流活動,推出一系列荀子思想研究課題,加大對荀子思想的專題研究,聚力打造荀學研究與傳播高地。
這不僅是一場學術的盛宴,更是一次思想的接續。荀學如千年流水,在傳統與現代的交匯處,與當代社會的實踐相互激蕩、彼此滋養。
禮法新生 構建荀學活態傳承新范式
蘭陵縣作為荀子居官、著書、講學、終老之地,是其思想體系成熟與實踐的核心場域,也是荀子思想在當代的重要實踐地與傳承地。

學者們走進蘭陵縣“隆禮重法”與“村規民約”示范點——蘆柞鎮與蘭陵鎮,實地感受荀子思想如何從古籍中走出,化作滋養鄉土的文明新風。
文化之根在鄉土,傳承之道在創新。近年來,蘭陵縣深入挖掘和傳承荀子“隆禮重法”思想精髓,?并將其創新性地應用于基層治理實踐中,探索形成了自治有力、法治有序、德治有效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長期以來,蘭陵縣始終牢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系統謀劃、整體推進荀子思想的研究闡釋與傳播普及工作。”蘭陵縣委書記王康亮說。
蘭陵縣的創新實踐成果豐碩,得到了社會廣泛的認可和贊譽。“隆禮重法”轉化實踐獲評第六屆山東省文化創新獎、入選“2024社會治理創新實踐案例”“第二屆全國社會工作黨建創新典型案例”。這條“以文促治、以治興文”的特色路徑,不僅為鄉村振興打造了可復制、可推廣的“蘭陵樣本”,更向全球治理貢獻了獨具東方智慧的中國經驗。
談及這一實踐的底層邏輯,蘭陵縣東方荀子研究院院長焦子棟引用荀子箴言:“‘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這正是我們的實踐底色。”蘭陵縣將網格員培養為君子之道的踐行者,他們既以法治規范履行職責,確保治理有剛性;也以德治理念服務群眾,讓治理有溫度,將抽象治理原則轉化為群眾可感可知的行動。

會議期間還同步舉辦了“荀子思想在干部政德教育中的運用”座談會,學者與實務工作者共同探討如何將“禮法合治”智慧轉化為基層治理與政德建設的實踐路徑。
“蘭陵多善為學,蓋以荀卿也”。古禮煥新顏,文脈續華章。荀子思想早已融入蘭陵鄉土,成為涵養社會文明的基因密碼。
千年回響 荀學對全球秩序重構的啟示
作為先秦儒家“援法入禮”治政范式的建構者,荀子提出的“法者,治之端也”“隆禮至法則國有常”“治之經,禮與刑”等思想,為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供了有益啟發。
“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全球治理倡議,尼山世界儒學中心此次以‘禮法與秩序’為主題召開的荀子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可謂恰逢其時、意義重大。”孔子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魏衍華認為,可從荀子的“隆禮重法”思想中尋找全球治理倡議的思想智慧和文化支撐,汲取荀子禮法思想中的禮樂教化和道德約束,從而豐富全球治理的思想理論和具體實踐。
“齊魯訪學駐研計劃”訪問學者,韓國西江大學宗教學院院長、教授金在榮認為,荀子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引導人們深入思考“禮”“法”與“秩序”的核心內涵,以及如何在當代世界語境下構建三者的良性互動關系。
佐藤將之在主旨演講中表示,深入挖掘荀子思想的綜合特色與禮治論的獨特性,推動荀學在二十一世紀的全面復興,不僅有助于豐富學術研究,更能為當代社會治理與倫理建設提供重要啟示。
“當前,全球治理體系面臨多重挑戰與機遇,如何從中國傳統資源中汲取智慧,為世界新秩序的構建提供啟發,成為值得深入思考的命題。西方傳統較為注重理性,而中國傳統思想的鮮明特色在于對‘情’與‘理’的融合,這或許能為世界新秩序的構建提供極具價值的思考方向。”鄧小虎說道。

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秘書處)黨委書記、副主任,中國孔子基金會副理事長、秘書長,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國承彥在致辭中表示:“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加強交流互鑒,不斷激發荀子思想對于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獨特價值,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稷下風吟千載悠,蘭陵論道啟新程。從開幕式上尼山世界儒學中心荀子研究中心的揭牌,到“尼山杏壇”上圍繞“人性、禮法與秩序”的激蕩討論;從三個分會場里,各位學者對《荀子》“統類”“群居和一”等概念的深度解構,到“荀子思想在干部政德教育中的運用”專題座談會上,理論與實踐的精準對接……
每一場報告、每一次評議,都讓我們看到,荀子的“化性起偽”不是遙遠的古訓,而是當代人修身立德的指南;他的“禮法并施” 也不是塵封的理念,而是基層治理、社會和諧的智慧源泉。
“學不可以已”,荀子的箴言猶在耳畔。當荀學智慧與現代文明同頻共振,這份跨越千年的思想饋贈,必將持續為人類社會的秩序構建與和合共生,貢獻獨特而深遠的人文力量。
【編輯:張曉芮】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