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文化“兩創”,讓千年儒風“活”起來
2025-11-12 11:18:58 來源:大眾日報 作者:孟一
“身著漢服誦讀經典、參與非遺體驗,圍坐探討‘和而不同’的當代價值,這場跨越海峽的文化之約,讓我們讀懂了共同的文化根脈。”日前,2025魯臺青年文化交流節的代表來到濟寧曲阜“三孔”、孔子博物館參觀,來自臺灣的青年學子親身體驗過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融后發出了由衷感慨。而這,只是濟寧以文化“兩創”架起文明橋梁、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生動縮影。
從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曲阜發出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到2024年強調“以國際孔子文化節等為載體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濟寧始終牢記殷殷囑托,錨定“走在前、勇爭先”目標,以“兩個結合”為遵循,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征程上勇毅前行,讓這座古城在新時代煥發出蓬勃生機,書寫了傳統文化大市擔當文化使命的精彩答卷。
文明互鑒:
從尼山之約到世界共鳴
“從百人參會到全球矚目,從文化探討到文明共治,尼山論壇的成長軌跡,正是中華文化影響力持續提升的生動注腳。”孔子研究院副院長魏衍華感慨道,這背后是濟寧搭建文明交流橋梁的十余年深耕。作為儒家文化發源地,濟寧持續擦亮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國際孔子文化節等核心載體,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跨越國界、聯通世界的精神紐帶。
今年舉辦的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在“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文明間關系與全球現代化”的主題框架下,首次增設金融文化、水文化論壇,讓“和合”理念延伸至現代經濟、生態治理等前沿領域。來自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60余位中外嘉賓圍繞AI倫理、全球治理等議題深入對話,凝練出文明間關系需要全人類共同維護、美美與共引領全球現代化歷史進程等“尼山共識”。而連續舉辦42屆的國際孔子文化節,早已超越單純的節慶活動,成為兼具學術高度與民眾參與度的文化盛事——在剛剛結束沒多久的2025中國國際孔子文化節期間,“云祭孔”吸引全球60多家文廟同步參與,3500萬人次通過新媒體互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孔子教育獎”頒獎典禮更讓孔子“有教無類”的理念傳遍世界。
平臺能級的大幅躍升,源于制度保障的持續加碼。“十四五”期間,濟寧將文化“兩創”納入市委常委會工作要點和市政府工作報告,組建由市委書記、市長任“雙指揮長”的文化“兩創”指揮部,搭建起“四梁八柱”的推進架構。在政策支撐下,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16所頂尖高校共建尼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聯合研究生院,累計培養2500余名傳統文化領域高端人才,讓尼山成為全球儒學研究的“思想高地”。
核心載體越扎越實、交流渠道越拓越寬,“朋友圈”越來越大。濟寧積極構建“節會為核、友城為網、數字為橋”傳播格局,在日本、韓國設立文旅國際推廣中心,在國際友城建成5家“中華文化之角·尼山書屋”;《論語》13種語言對照本、多語種《論語詮解》等著作走向海外,“漢畫像石上的中國文化”多語種線上展覆蓋海外受眾數百萬;第四屆全球媒體創新論壇在濟寧曲阜舉辦,95個國家和地區的300余位嘉賓以“科技賦能文明”為題展開對話……交流載體的不斷創新,讓“濟寧聲音”通過全球媒體矩陣傳遍世界。
從“請進來”共襄盛舉到“走出去”主動交流,文明互鑒力度越來越大。近年來,濟寧已成功承辦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世界互聯網大會數字文明尼山對話等一系列國家級、國際性活動。海峽兩岸孔子文化春會連續舉辦3屆,青年儒學論壇搭建起新生代交流平臺,“孔子家鄉·你好濟寧”專題推介活動讓東方智慧與世界脈搏同頻共振。正如中宣部《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文化強國建設實踐案例選編》對濟寧實踐的評價:“為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落實全球文明倡議提供了有益借鑒。”
文旅融合:
從文化富礦到幸福源泉
“推開‘聽雨軒’民宿的房門,案上書法寫著‘山遠天高煙水寒’,窗外恰是尼山圣境深秋的層林盡染,想象中的儒風雅韻一下子在小小的民宿里照進了現實。”日前,北京游客李雪帶孩子到尼山片區旅游,入住魯源新村民宿的那一刻就感受到濃郁的文化氣息。這個偏居一隅的小村落,借著尼山圣境的東風,發展起220多家文化民宿、50多家商鋪,村民從“靠地吃飯”變成“靠文化致富”。2025年上半年,全村民宿收入同比增長35%。
魯源新村的蝶變,是尼山片區建設釋放的紅利,更是濟寧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的縮影。作為擁有“三孔”、大運河兩處世界文化遺產的城市,濟寧深入踐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出臺《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新標桿行動計劃》《支持演唱會經濟發展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設立文旅發展專項資金,實施“百家景區煥新”工程,有效推動文化資源向文旅產品轉化。2025年前三季度,全市重點監測36家景區共接待游客3676.97萬人次、增長15.9%,實現營收12.1億元、增長18.1%。
科技賦能,作為傳統文化接軌時代訴求的重要抓手,正讓傳統文化一步步“活”起來。濟寧市博物館推出《長安三萬里》虛擬現實電影,不僅借助VR技術讓游客有機會與詩仙“面對面”對詩,更憑借《任城縣廳壁記》的巧妙植入,密切了濟寧市主城區與李白IP的關系;魯源村景區的《魯源奇妙夜》、尼山圣境的《尼山圣秀》光影秀,呈現了千年儒風與現代科技交織的視覺盛宴,入選首批全國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培育試點;微山湖旅游區打造《萬荷碧潮生》光影秀,將萬畝荷塘化作仙俠劇場,2022年成功創成國家5A級景區。方特東方欲曉、福特縱橫戶外主題公園等項目落地運營,MR混合現實技術讓“云游三孔”成為現實,數字化、沉浸式體驗讓千年文脈可感可觸。
在文旅高質量發展中,業態融合通過整合多元產業資源、創造沉浸式體驗、提升消費附加值,有助于實現文化傳承與經濟效益的雙贏。對此,濟寧將100多家A級景區“連點成線、穿珠成鏈”,推出“跟著孔子去研學”十大精品線路,與泰安聯合開通旅游直通車、推出“兩城聯票”,構建“一山一水一圣人”文旅聯動格局。“文旅+百業”的融合效應持續釋放:首屆濟寧馬拉松吸引近2萬人參賽,“微山湖·運河天空群星演唱會”帶動消費熱潮;“名菜·名廚·名店”評選、美食聯賽讓“食在濟寧”品牌叫響,濟寧美食地圖成為游客必備指南。
從尼山圣境的文化夜游到微山湖的紅色研學,從方特東方欲曉的時尚刺激到運河碼頭的非遺展示,濟寧已構建起全域覆蓋、全季適宜、全齡友好的文旅發展格局。正如濟寧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王磊所言:“我們不僅要讓游客走進濟寧,更要讓他們讀懂濟寧、愛上濟寧,讓文化旅游成為傳承文明、帶動致富的幸福產業。”
文化活化:
從殿堂之高到日用而不覺
“啟蒙老師,誨人不倦。育我成長,如父似母……”9月8日上午,濟寧2025年秋季敬師禮活動在濟寧孔子學校舉行,2000余名中小學生將對恩師的感激融入誓詞。教師節前夕,濟寧千余所中小學校同步開展“敬師禮”活動,讓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共振,引導廣大師生禮承先賢,愛黨愛國、尊師重教、勤學善思。
當編鐘鼓樂聲與論語誦讀聲,漫過城市林立的樓宇,縈繞在孔孟之鄉的街巷阡陌,這場致敬教師節的敬師禮,早已超越節日儀式——它是千年文脈與教書育人的一次雙向奔赴,在承古韻與續新風的同頻中,文化傳承有了新時代躍動的心跳,教育實踐添了歷史厚度。而這種將尊師重教、有教無類等傳統理念融入體驗的方式,正是濟寧讓傳統文化“落地生根”的創新實踐——摒棄單一說教模式,以“場景化浸潤、生活化轉化、年輕化表達”為抓手,讓“仁義禮智信”走進日常、融入生活、有序傳承。
青年一代是祖國的未來,校園是文化傳承的主陣地。濟寧編研《濟寧市青少年教育系列叢書(傳統文化篇)》、《十德樹人》叢書,在1000余所中小學開設拓印、篆刻等非遺課程,推廣“禮儀童行”文明禮儀操,連年舉辦經典誦讀大賽。任城區實驗小學打造“杏林本草啟蒙”“漢文化傳承”課程群,學生親手傳拓漢碑、復刻盤鼓舞姿;濟寧實驗初中將《任城縣廳壁記》改編成課本劇,讓李白筆下的任城風貌在課堂重現。截至2024年底,濟寧已建成傳統文化特色學校83所,開發校本課程216套,200所學校成為“全國國學經典聯盟校”,“孔孟之鄉中小學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實踐探索”榮獲國家一等獎。
濟寧深入挖掘“禮之用、和為貴”的時代價值,構建“和為貴”調解室模式,2024年以來矛盾糾紛依規受理率99.88%,按時辦結率97.48%,大量矛盾被化解在基層。“習語潤儒鄉”宣講品牌組建932支1.3萬余人的隊伍,以“家鄉話、身邊事、百姓理”解讀政策、傳遞美德,“兗講樂萬家”“微湖槳聲”等子品牌遍地開花。
當“消費馬車”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愈發凸顯,“國潮來襲”頻頻發力。濟寧實施“山東手造·濟寧好禮”工程,認定市級非遺工坊81家,玉堂醬園等4家入選省級非遺工坊,47家企業躋身“山東手造·優選100”。孔府印閣依托電商平臺年銷創意印章1000余萬枚,古建琉璃瓦出口10多個國家和地區,非遺產品從“指尖技藝”變成“市場商品”。2025年上半年,濟寧文化產業增加值達142.03億元,占生產總值比重4.7%、居全省第3位,文化產業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從校園的瑯瑯書聲到夜校的文化雅韻,從調解室的和氣融融到文創店的煙火氣息,濟寧的文化“兩創”早已超越單純的文化傳承,成為涵養城市氣質、提升民生福祉、驅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
【編輯:張曉芮】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