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凝聚創造美好生活的積極因素
2025-10-27 15:01:44 來源:中國文化報 作者:賈曉東
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這一內在要求既扎根于當代中國發展實踐,更深植于中華文脈的深厚土壤,始終與人民對生活品質的多元需求、社會發展的時代進程同頻共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各種積極因素,為我們創造美好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和理論財富,這些歷經千年沉淀的文化基因,早已融入民族血脈,成為滋養美好生活的精神養分與價值指引。積極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對于為中國式現代化筑牢思想文化根基、注入思想文化活力具有重要意義,既能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更能以文化之力凝聚共識、匯聚力量,為實現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持久而深厚的支撐。
通過自強不息的開拓精神激活美好生活的內生動力
在農耕文化的影響下,中華民族形成了勤勞節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觀念,這些觀念在傳統社會中激勵廣大民眾積極面對各種困難與逆境。我國古代社會自然災害頻發,水患、旱災、病蟲害等災害常常使勞動人民面臨顆粒無收的困境。面對各種艱難和挑戰,中華兒女積極發揮自強不息的精神,不斷與自然災害等不利條件作斗爭,在積累了豐厚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培養出了堅忍不拔、攻堅克難的斗爭精神。從水患的治理方面來說,我國歷史上就有大禹治水、李冰建造都江堰等成功的案例。對母親河黃河的治理思想更是根據時代的不同與具體情境的變化而不斷演變,可謂凝聚了中華兒女數千年的智慧。正是有面對困難永不退縮的自強不息精神,我國先民才能夠創造發達的物質文明,中華民族才能創造世界歷史發展過程中文明不曾中斷的奇跡。當前,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上,我們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在提升城市創新能力、促進鄉村振興、發展綠色經濟、促進民生保障、完善公共服務等方面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這就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自強不息的精神,以勤勉實干的態度不斷為中國式現代化實踐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通過以民為本的人民情懷彰顯美好生活的民生溫度
馬克思主義強調人的全面發展,這與我國傳統的民本思想具有相通性。“以民為本”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一個重要特征,在先秦時期,儒、墨、道、法等各個思想流派都認識到民眾對國家社會的重要作用。儒家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經典表述,墨家有“兼相愛,交相利”的利民思想,道家有“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的觀點;法家有“民本,法也”的表述。這些學派中重視民眾、講究維護百姓利益的思想,在后世學說中得到了保留與發展,凝結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特質,對我們當前的社會治理仍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會有正確的發展觀、現代化觀。創造美好生活,目的就是讓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這是對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的時代表達,是民本思想的集中體現。
通過美美與共的包容精神體現美好生活的品位
中國人自古以來對生活品位的追求與馬克思主義強調的人的全面發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它們都要求人綜合、全面地發展。美好生活的實現,涵蓋了廣大人民群眾對能力、德行、價值、審美等多個維度和多個層次的滿足。中國人的生活傳統講究現實的、此岸的幸福,不僅包括了對個人才能與潛力的充分發掘,也包括了人的德行的提升和審美的滿足,是一種美的生活。儒家思想以仁為核心表達,以成人之道為天下人提供君子品格的培養目標;道家思想以自然無為為理論方法,以無為而無不為的態度成就百姓的利益;法家追求以制度來規范社會的秩序,從而維護家國安全。各個學派之間的思想雖然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生活樣態,但最終共同塑造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的日用常行,如建筑、醫療、美食、繪畫、瓷器等方面都形成了獨特的中華韻味。美好生活扎根于中國人精神世界對美的生活的追求,以堅實的物質資料為保障,以滿足人們生活美學的精神追求為目標,彰顯出德行之美、自然之美、秩序之美以及品位之美,這也體現了精神層面的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通過和合共生的生存理念彰顯美好生活的境界
相互尊重、和衷共濟、和合共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正確道路。其中,和合共生既是中華文明重要的交往理念,也是國家發展過程中維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身的關系的一種內部準則。美好生活需要有兼容并包、和合共生的開放精神。《易經》中說:“生生之謂易。”“生生”不僅指道對于萬物的生成作用,還指萬物生成之后物與物之間的生生關系,同時也指人類與道、物相通的生存屬性。這是和合共生觀念在傳統思想中的源頭性體現。從人與自身的關系看,和合共生體現在對人身體生長與健康的重視,古人講“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強調愛護身體的重要性。從人與萬物的關系看,我們自古就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大禹采用疏導的策略成功治理水患,正是人與自然和諧觀念的體現。從人與道相通的生存屬性來看,和合共生表現為一種生存的境界,可以從審美的眼光來欣賞萬事萬物的生存樣態。美好生活,需要萬物和諧的生存境界。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帶給現代社會生活的獨特視角,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魅力所在。
(作者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原文化研究雜志社)
【編輯:張曉芮】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齊風潤學宮 淄水話傳承——尼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聯合研究生院淄博專題研修活動綜述
- 文化兩創鑄華章,儒韻濟寧啟新程
- 長圖丨今天,我們為什么更需要儒商精神?
- 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凝聚創造美好生活的積極因素
- 典籍載文脈 一館藏古今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籍展”看文明傳承
- 新書推薦 | 《中華文明的精神追求》
- 齊風潤學宮 淄水話傳承——尼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聯合研究生院淄博專題研修活動綜述
- 文化兩創鑄華章,儒韻濟寧啟新程
- 文化兩創鑄華章,儒韻濟寧啟新程
- 長圖丨今天,我們為什么更需要儒商精神?
- 于大本大原開新,興中華文明活力——從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談起
- 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凝聚創造美好生活的積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