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載文脈 一館藏古今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籍展”看文明傳承
2025-10-27 14:33:13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幾千年來,我國流傳下來的各種歷史文化典籍浩如煙海,其豐富和完備的程度,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相比。這是中華文明特有的重要標志,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典籍是民族智慧的載體,是精神血脈的接續,亦是燭照前路的明燈。中國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推出的“亙古巨制 煌煌文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籍展”,粹選傳世善本與出土文獻,聚焦典籍深刻內涵,展示“中華古籍保護計劃”“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等項目重要成果,令無數讀者流連忘返。
典籍蘊含了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
拾階而上,國家典籍博物館巍然矗立。宏富館藏赫然眼前,讓人不禁感到盛世修文的恢弘氣象。
結繩記事、甲骨、竹簡、碑刻、雕版印刷……伴隨著悠長的音樂,中華先民用文字記錄歷史的歷程次第展開。駐足這里,千年的歷史,仿佛就在此刻光影間流轉。從古老的甲骨卜辭、青銅銘文、碑銘石經,到記錄在簡帛、紙張上的書籍,方寸之間包羅萬象,共同書寫了中華文明的深沉厚度。
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來一脈相承、從未中斷,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中華民族有修史和整理典籍的優良傳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這種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以文字形式真實完整地鐫刻在文獻典籍當中,形成中華民族歷經千年而綿延不絕的精神密碼。
在“民族元典”單元展出了《易》《書》《詩》《禮》《春秋》等經典文獻,即“五經”。在古代文獻里,“經”象征著基本性、代表性的著作,是江河之源,是巨木之本。“五經”氣勢磅礴、思想深刻,文字間洋溢著哲學的思辨與人文的關懷,更塑造了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價值理念與精神追求。
《易》被譽為“群經之首”,是中華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孔子有言:“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出自上古易經的話,至今塑造著中國人自強不息的精神品格。《書》,即《尚書》。《尚書》書名的意思即為“上古之書”,多為上古文告和談話記錄,內容多和政史相關,被譽為“政書之祖,史書之源”。《尚書》凝練著古老的政治智慧,民本、統一等理念影響深遠。我們時常引用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協和萬邦”“和衷共濟”等詞句均出自《尚書》。
中華大地很早就演進為文明的國度,有禮儀之邦的美稱。所謂“禮”,即中華民族在實踐中形成的一系列規范、規矩、秩序,書于竹帛紙張則為《儀禮》《禮記》《周禮》。展出的《新定三禮圖》中的王城規劃、冠冕形制等,均屬于“禮”的范疇。同時,《禮記》中如《大學》《中庸》等篇章,更超越了具體的禮儀制度,規范了修身養性、培養人格的步驟法門以及中國傳統文化道德行為標準。《大學》篇提出“修齊治平”“格物致知”等命題,成為歷代讀書人討論的基本命題和價值追求。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兼具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中華文明,在典籍長河中傳承發展,從未中斷。
燦若星辰的典籍不斷為我們提供智慧啟迪
簡牘疊藏,卷卷墨香。中華典籍浩如煙海、博大精深,漫步在展廳里,目之所及皆是珍寶。
距今三千多年前的一方小小甲骨,依然清晰可見上方刻有“舊冊”字樣,“冊”指記錄祭祀禱告之辭的典冊,“舊冊”即舊典冊;宋淳熙七年(1180)池陽郡齋刻本《山海經》,是現存最早的《山海經》版本,泛黃的紙張留下歲月走過的足跡;最早的官方石刻“教科書”熹平石經《尚書·堯典》殘石,歷經動亂還能保存至今,像一位老者在展柜中溫柔地看著來訪者……歷史低語,文字輕吟,讓人不禁感慨,古人就是在這方寸之間,密密麻麻地記錄下自己的智慧與情感,而這歲月與歷史也鐫刻成永恒,留給后來人。
這些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創造的重要文明成果,跨越時空,至今仍閃耀著光芒。正如展覽第二單元,呈現了春秋之世百家爭鳴時代,有志之士們提出的關于宇宙、人生、社會、國家等一系列理論思想。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激烈的交鋒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我欲仁,斯仁至矣”“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學派蜂起,群星璀璨,文化思想史的第一個高峰就此誕生。
隨著秦漢大一統王朝的建立,“大一統”思想成為“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展覽第三單元“中華一統”梳理了“大一統”概念的提出、闡釋和擴充,并通過史書、輿圖、地理文獻等多種類型典籍,闡述了政治制度、法理法令、地理空間乃至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大一統”內涵。此篇可見,“大一統”是維系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的重要文化紐帶,也是中華兒女情感深處的共同追求與價值認同。
在漫長的生產生活中,中華民族依托勤勞的實踐和智慧,在生產科學等領域,編撰了眾多影響深遠的典籍。無論農業、手工業,還是算術、藝術……都能在傳統典籍中找到指南。《九章算術》精密嚴謹的算術推演,《本草綱目》栩栩如生的草本繪圖,《天工開物》詳盡實用的工藝流程……燦若星辰的中華典籍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思想觀念和文學藝術,記載了古代的科學技術與生產經驗,不斷為中華文化提供豐潤的智慧啟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古代大量鴻篇巨制中包含著豐富的哲學社會科學內容、治國理政智慧,為古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中華文明提供了重要內容,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
這些典籍蘊含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寶貴的歷史記憶、思想智慧和知識體系,是我們的珍貴財富,時至今日,傳統典籍中的很多概念、思想、方法仍為今人接受、認可并使用。
“活起來”的典籍愈益滋養中華兒女的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強國之“強”最終要體現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狀態、文化修養上。
展廳讀者留言簿上,不少讀者留下了自己的心聲。“保持每天閱讀的習慣,會使你受益終身。”“展覽辦得好、接地氣、順民意,特別是把影視、電腦和十幾本中國古典名書展現在大家眼簾里,能聽、能看、能讀,好,好得很。”“何其有幸,生于華夏。在一個詩書禮樂齊全、工農百科俱強的國家,我們應該好好傳承先輩流傳下來的瑰寶。也希望所有同胞都能傳承我們的瑰寶。”讀者落款處,“安徽讀者”“浙江義烏”……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讀者共享文化盛宴,并真實地參與到文化強國的建設中來。
“活起來”的典籍,愈益滋養著中華兒女的文化自信。
近年來,國家典籍博物館依托國家圖書館宏富館藏,集典籍的收藏、展示、研究、保護、公共教育、文化傳承于一體,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服務方式,推動全民閱讀,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古籍普及成果有力推動古典文獻的大眾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是中宣部委托文旅部指導國家圖書館組織實施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重點項目,以“激活經典,熔古鑄今,立足學術,面向大眾”為宗旨,采用導讀、原典、注釋、點評相結合的編纂體例,力求深入淺出,化繁為簡,讓大眾讀懂經典、理解經典。展覽現場展出了已出版的部分叢書,觀眾不時駐足閱覽。
數字化智能化賦能古籍整理與研究范式變革。在“國家古籍數字化工程專項經費”支持下,永樂大典專題數據庫、中華禮學文獻數據庫等專題數據庫上線。展覽設立數據庫資源互動區,觀眾可以通過電子屏進入中華古籍資源庫、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知識庫、《永樂大典》高清影像數據庫、《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在線閱讀數據庫等查詢古籍資料、進行全文閱讀。
多種形式古籍活化讓典籍走進尋常百姓家。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積極拓展古籍活化手段,推出“中華傳統曬書活動”“古籍修復技藝進校園”“我與中華古籍”等古籍宣傳活動。《典籍里的中國》等文化節目以戲劇化、影視化的方式活化經典,有效推動了古典文獻向大眾普及。古典文獻真正從“故紙堆”走進了現代生活,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來”。
煌煌文脈,傳承千年,不僅承載著歷史,更是面向大眾、走向未來。惟有如此,這些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的珍貴典籍,才能持續擁有生生不息的力量。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凝聚創造美好生活的積極因素
- 典籍載文脈 一館藏古今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籍展”看文明傳承
- 新書推薦 | 《中華文明的精神追求》
- 預告 | 2025禮法與秩序——荀子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即將召開
- 從“十五五”全球熱詞看中國新機遇
- “四中全會成果進一步堅定了中國的自信”——訪斯洛伐克議會國防和安全委員會副主席米哈爾·巴爾泰克
- 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凝聚創造美好生活的積極因素
- 典籍載文脈 一館藏古今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籍展”看文明傳承
- 堅定文化自信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 Seminar on the Project of "Confucius Cultural Rou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sian Civilizations" Held
- Seminar on the Project of "Confucius Cultural Rou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sian Civilizations" Held
- 新書推薦 | 《中華文明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