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中的青色,你見過幾種?
——“青·韻”特展亮相金沙遺址博物館
來源:光明日報作者:周洪雙 李曉東 2025-07-17 09:13
圖為展廳內身著漢服的表演者。金沙博物館供圖
7月16日上午,琵琶、竹笛與塤演奏的雅樂在四川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響起,“青·韻——文物里的中國傳統色彩美學”特展在這里拉開帷幕。在開幕活動現場,講解員化身畫家王希孟為觀眾引路,身著宋制漢服的表演者不時與觀眾互動。從蘭湯洗塵、焚香品茗到手工香牌制作、文化典故聆聽,在展覽中,觀眾全方位體驗到宋代“禮、香、茶、藝”的雅致生活。
作為國家文物局2025年度“博物館里讀中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00個主題展覽推介項目,本次展覽匯集故宮博物院、湖南博物院、安徽博物院、首都博物館、四川博物院等國內20余家文博機構的200余件青色系文物,包括青玉、青花瓷、青瓷、翡翠、綠松石、青金石、服飾、青綠山水畫等,通過品類豐富、色相多變、造型優雅的文物和非遺作品展示,帶領觀眾開啟了一場穿越時空的青色美學之旅。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長河中,青色始終占據著獨特而重要的地位。它既象征著生機與希望,又蘊含著寧靜與深邃,是中華民族審美體系與禮制傳統的重要載體。本展覽以“青,東方色也”的序廳開篇,通過文獻與實物相結合的方式,系統闡釋青色在自然、人文、哲學中的豐富內涵,為觀眾構建起理解青色文化的認知框架。
走進展覽現場,仿佛踏入一片寧靜悠遠的青色秘境,整個展廳以中國傳統色彩中的青色為核心,通過青綠、淡綠、淡藍等色彩的巧妙搭配,營造出和諧雅致的東方意境。
據介紹,展覽主體分為三個有機銜接的單元:第一單元“藍田日暖玉生煙”聚焦自然饋贈,展示新石器時代十節玉琮、商周玉璋、清代御題詩翡翠福祿壽圖插屏、商周綠松石珠、清代青金石爐、瓶、盒三事等天然礦石的青色之美。
第二單元“雨過天青云破處”轉向人工巧作,呈現了南宋龍泉窯青釉琮式瓷瓶、元代青花玉壺春瓶、清代宣統款霽藍描金團花瓶、戰國螺旋紋琉璃珠等窯火淬煉的青色器物。
第三單元“世間無限丹青手”則進一步升華至美學傳承,匯集了清代藍紗地繡八寶云龍紋單袍、清代珠繡鳳穿牡丹綠湖縐帳檐等織物,以及清代蘇孫瞻青綠山水卷、清代沈宗騫山水圖冊等青綠山水畫。
本次展覽執行策展人任華利介紹,這三個維度層層遞進,通過品類豐富、造型優雅的青色系文物,完整展現了青色從自然本源到人文創作的演化軌跡。展覽在尾廳“青出于藍勝于藍”中落下帷幕,通過展示四川地區的瓷胎竹編、蜀錦、蜀繡、川劇等青色非遺物品,生動詮釋了傳統色彩文化的當代傳承與創新。
這份傳承,已在年輕一代的筆尖與巧手中煥發新的生機——展覽最后特別設置了學生作品展示墻,陳列來自成都高新區錦城小學、成都市實驗小學明道分校、天府第四中學等在校學生創作的青色系藝術作品。孩子們以青色為靈感原點,或用畫筆勾勒蜀地的神秘韻味,或借服飾表達古蜀文明的深厚底蘊,從一筆一畫、一針一線中,傳遞出青少年對青色之美和古老文化的暢想。
展覽巧妙融合數字技術與互動體驗,打造出豐富多元的感官體驗。展墻上,“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白釉青花一火成,花從釉里透分明”等描摹青色的詩詞如清風拂面,在光影流轉間構筑起一個詩意的青色世界;巨幅青花瓷瓶投影上的人物、動物、花卉等紋飾也“活”了過來,靈動游走間盡顯傳統紋樣韻律之美;互動留言墻精心打造青綠竹林場景,觀眾在竹葉形便箋留下的每一條感悟,都為展覽增添了靈動意趣。
展覽期間,金沙遺址博物館還將推出“萬物青”線上數字展,通過充滿神秘感的解碼互動和視頻動效,展示“青”所蘊含的東方神韻。同時,為方便各地觀眾觀展,官網專題頁面、微信語音導覽及360°全景導覽等也將陸續上線,打造全民參與的展覽互動體驗。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10月8日。金沙遺址博物館不僅提供公益講解服務,還將陸續推出竹編、穿珠、扎染、水拓等“青韻”系列公益社教活動,廣大觀眾無論是想在古籍詩句中“讀青”、在文物肌理中“摸青”、在香韻聲景中“品青”,都可以在這里邂逅青色之美。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