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沂,山東臨沂人,歷史學碩士,哲學博士。現任首爾國立大學哲學系教授,曲阜師范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專家,國際儒學聯合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孔子基金會學術委員,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學術委員。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首爾國立大學哲學系訪問教授,威斯康星大學富布萊特研究學者,科隆大學客座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客座教授。著有《郭店竹簡與先秦學術思想》、《中國之路與儒學重建》、《子曰全集》、《孔子集語校注》等著作以及中英文論文百余篇。
本書依據王國維提出的“二重證據法”,對先秦文獻與相關史實進行了別開生面的探索,試圖恢復其本來面貌,是作者積30余年之功的傾心之作。 [詳細]
――全球化時代馬克思主義與儒學關系的再思考
近年來,隨著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向縱深發展,民族自信心日益提高,傳統文化也越來越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重視。那么,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干的儒學在當今中國到底應該占有什么樣的地位?它同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如何?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不得不回答的重大理論問題。 [詳細]
游吉是中國思想史上第一位有意識地系統探討人性問題的人物,其人性論思想及其主要貢獻表現在四個方面。 [詳細]
孔子是否對《周易》曾有精深研究?本來,這是沒有什么疑問的。《史記·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 [詳細]
4月1日至2日,中國孔子基金會學術委員會工作會議暨“中華智慧的當代啟示”學術研討會在北京隆重召開,中國孔子基金會學術委員匯聚一堂,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中華智慧的當代啟示等相關話題展開學術討論。 [詳細]
儒學一個新的階段需要我們反省歷史,從歷史當中汲取經驗、教訓,對于儒學的發展各家有各家的看法,從學術形式來看儒學的發展應該經歷了五個階段,先秦儒學、漢代儒學、宋明理學、清代的統計學還有現代儒學。 [詳細]
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治國方式?是依法治國,還是以德治國,抑或兩者結合?早在2500余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一個極其合理的方案,回答了這個問題。 [詳細]
2013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儒法并用,是我國歷史上常用的社會治理方式,只有思想教育手段和法制手段并用才能相得益彰。 [詳細]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出自《史記·商君列傳》,趙良勸說商鞅積德行善、明哲保身:“《書》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君之危若朝露,尚將欲延年益壽乎? [詳細]
建構當代新儒學,關系到未來中國人的生存方式,關系到在全球化時代中華民族能否一如既往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應該是當今有責任心的知識分子的頭等大事!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