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哲學系、曲阜師范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郭沂
郭沂教授在發言中說:對我們學者來說,發展儒學是我們學者的使命,也是一個艱難的任務,但是如何發展呢,首先我們要明確我們當代儒學轉型或者是儒學發展的任務是什么,宗旨是什么,在我看來是進行儒學的現代轉化,什么是現代化,什么是現代性,對于這個問題有許多的爭議。
儒學一個新的階段需要我們反省歷史,從歷史當中汲取經驗、教訓,對于儒學的發展各家有各家的看法,從學術形式來看儒學的發展應該經歷了五個階段,先秦儒學、漢代儒學、宋明理學、清代的統計學還有現代儒學,在我看來儒學有兩個范式,一個是先秦儒學,一個是宋明理學。從歷史上來看,儒學的重構是宋明理學,宋明理學給我們提供了什么樣的經驗呢?
宋明理學的儒學經過了三個境界,或者是三個階段,第一個從外來文化吸取精華;第二個境界是返之六經而不可出,從傳統儒學當中挖掘資源;第三個境界是吾學雖有所授。宋明理學所面臨的問題一個是如何回應外來文化,再一個如何繼承傳統的東西。這個問題只有通過建構新的學術體系,或者是新的哲學體系才能解決。
我們也可以借鑒三個境界,首先要吸收西方的學術思想,吸收西方的現代性。第二個境界要從傳統當中挖掘類似于西方的民主政治和知識論的傳統資源。我們在儒家的傳統當中有沒有這個資源呢,我想學術界是保留懷疑態度的,但是在我看來資源還是非常豐富的,資源在什么地方呢,在我看來存在于以荀子為代表的傳統里邊。
從人性論的角度來看,西方的民主政治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工具就是人性是有缺陷的,在這一點上荀子和他的傳統已經做出了非常重要的闡釋。人性是與生俱來的綜合的素質,其中與道德相關的就是情感,人的情感有兩個方面,有積極的就是善的,消極的就是惡的。
從道德來源或者說修養的路徑來看,儒家的傳統一直有兩個,一個是內在的理論,一個是外在的理論,其實這兩個傳統也是非常悠久的。孔子非常重要的出發點就是“禮”,“禮”是外在的一種知識論,然后發展到荀子,荀子不僅僅繼承了“禮”這樣的傳統,外在的道德知識,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就是它對知識論做了一個探索。
“道”是對天人之際的追求,發現道的過程有兩個路徑,一個是從天到人,另外一個是從人到天,或者我們可以說從天到人是求天道以得人事,從天到人是以究人道以得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