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載體創新為文化國際傳播注入新動能
2025-11-08 09:07:5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賈靜
國家形象與國際話語權之間存在著緊密的正相關關系。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成為當前國際傳播的一項重要任務。然而,固有的傳統文化傳播載體難以適應新時代傳播需求。為此,我們亟須從情感共鳴、雙向互動、輕量化三個維度創新文化載體,助力中國文化在國際舞臺上實現更廣泛的傳播。
傳統文化載體制約國家形象構建
中國國家形象長期面臨著“他塑”與“自塑”的偏差格局,在當下復雜的國際輿論生態中,傳統的文化傳播載體在表達方式、傳播模式、載體形態上逐漸失效,制約著國家形象的提升。
在表達方式上,傳統文化載體與受眾接受習慣之間存在錯位,這一矛盾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尤為凸顯。文化傳播載體作為信息傳播的媒介,若與受眾既有的認知圖式脫節,將直接影響信息的有效解碼。宏大敘事框架長期占據主導地位,政策術語的頻繁使用、機構視角的單一呈現,表現出高度抽象化的特征。這種脫離日常生活場景的敘事邏輯,難以與海外普通民眾,尤其是年輕群體的生活經驗相關聯,無法實現文化價值的有效傳遞。在此情境下,對外文化傳播往往陷入“自說自話”的傳播僵局,信息傳播的預期效果大打折扣。
在傳統的傳播模式上,文化載體采用“單向灌輸”方式,在社交媒體催生的“參與式文化”時代,其已逐漸喪失有效性。自上而下的內容分發機制將受眾等同于被動的信息接收者,阻斷了受眾反饋與情感聯結路徑。在這一模式下,海外受眾的真實反應難以回流至傳播系統,用戶參與和社群共創的需求被嚴重壓制。在表達層面,由于缺乏對受眾需求的精準把握,文化傳播內容的編碼過程出現失真,無法以受眾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現;在傳播層面,單向傳播模式使得解碼通道阻塞,受眾即使接收到信息,也難以真正理解和認同。這兩個層面的問題相互疊加,形成了“傳而不通,通而不感”的循環,使中國國家形象難以在目標受眾群體中形成廣泛的影響力。
在載體形態上,傳統文化載體與數字時代碎片化的傳播邏輯之間存在著較大矛盾。以典籍譯介、學術交流為代表的深度內容,因其系統性與復雜性,需要受眾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進行理解。然而,在短視頻主導的注意力經濟環境下,這種深度內容難以適配快節奏、碎片化的信息消費習慣,導致優質內容的觸達率持續衰減。而為追求傳播效率而進行的碎片化嘗試,又很容易陷入表層符號拼貼的誤區。這不僅不能準確傳達文化的深刻內涵,反而可能因信息的過度簡化,引發目標受眾對國家形象的誤讀,加重刻板印象。
創新文化載體賦能國家形象構建
基于文化傳播規律與國家形象構建需求,情感化、互動性、輕量化三者共同構成創新文化載體的核心維度,推動中國國家形象在國際傳播中實現構建與認同。
情感化傳播在于以人類共通的情感經驗為橋梁,實現價值共鳴。情感是人類認知和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相較于理性信息,帶有情感色彩的內容更容易被受眾接受。盡管不同國家存在語言與習俗差異,但情感認知具有普遍性。將國家發展的宏大敘事轉化為貼近生活、可感知的具體表達,能夠提升傳播的精準度和有效性,在國際輿論場中展現良好的中國形象。如2025年初,海外用戶涌入中國社交平臺小紅書,由此引發的現象級跨文化傳播事件就是典型例證,這表明情感化的新興文化載體可以高效構建良好的國家形象。
互動性是對傳統單向傳播模式的革新,旨在重塑傳播者與受眾的關系。在數字時代,信息傳播呈現出即時性、去中心化的特點。設計開放性與參與性兼具的文化產品,鼓勵海外受眾進行本土化再創作,能夠有效激發其參與熱情。這種參與不僅是對文化的被動接收,也是主動的二次傳播,形成傳播的裂變效應。雙向互動模式打破了單向傳播的局限,賦予受眾更多能動性,構建起一個充滿活力的傳播生態,從而增強文化傳播的滲透力和影響力,讓海外受眾根據多維立體的角度形成對中國形象的認知。
輕量化是文化載體在數字傳播環境下構建國家形象的必然選擇。當前,國際傳播領域“短平快”的傳播特征日益突出,傳統的長篇幅、高密度信息傳播方式已難以吸引受眾。其創作策略需要在內容創作上精心打磨,既要保證信息的精練準確,又要保留文化的深度內涵。同時,可以借助AI、VR等前沿技術,突破文化傳播的時空限制與認知障礙,讓歷史與現代的中國形象都變得可感可知。例如,2025大阪世博會的中國館,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大型多媒體動態影像的數字化呈現,彰顯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國智慧”,這種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呈現輕量化的嘗試,增強了文化的趣味性和沉浸感,使中國國家形象在海外傳播生態中占據一席之地。
國家形象推動文化載體創新發展
國家形象的提升不僅是文化傳播的目標,更能反向推動文化載體在需求、合作、渠道等層面革新,為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注入新動能。
首先,文化載體在需求驅動下創新。在國際傳播中,國家形象是吸引外界關注的重要引力場,積極正面的國家形象認知會直接轉化為對中國文化的探索需求。隨著全球數字化消費習慣的形成,傳統的文化載體已難以滿足受眾接收需求。海外受眾對中國歷史底蘊、現代科技成就等文化載體的興趣,會促使文化生產者順應趨勢,創新載體形式。通過載體形態的迭代升級,使中國文化傳播更貼合當代國際受眾的信息接收習慣。
其次,文化載體在國際合作中融合。國家形象是開展國際文化合作的重要通行證。當中國以負責任大國的形象獲得國際認可時,其在國際文化產業合作中的吸引力和信任度將會顯著提升,這為跨國文化項目的落地創造了有利條件。在國際文化合作過程中,不同國家的文化特色與傳播優勢產生深度碰撞與融合。例如,將中國傳統神話體系與國際流行的游戲敘事模式相結合的電子游戲《黑神話:悟空》,或是融合東方美學理念與現代動畫制作技術的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都催生出全新的文化表達形式。通過對不同文化特質的提煉整合,創造出既有中國文化內核、又符合全球審美趨勢的新型文化載體。它們將以更具普適性的表達方式,推動中國文化在國際傳播中實現更廣泛的價值共鳴。
最后,國家形象的提升有助于拓展文化傳播渠道,為新興文化載體的誕生創造條件。當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升時,其文化傳播必將獲得更多的展示平臺和傳播機會。這種渠道資源的拓展,為新興文化載體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成長空間。從傳播實踐來看,國際社交媒體平臺對優質中國文化內容的推廣,國際文化展會對中國創新文化項目的展示,為新興載體提供了破圈機會。這些新興形式借助拓展的傳播渠道,實現了從小眾探索到大眾傳播的跨越。國家形象的提升,實質上為中國文化傳播搭建了更廣闊的舞臺,讓新興文化載體得以在全球視野下成長壯大。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古典與現代岳麓書院的雙重典范意義
- 文化載體創新為文化國際傳播注入新動能
- 長圖|穿越千年的暖意!被古人的立冬“食”尚拿捏了
- 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 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 儒風運河 德潤英才——尼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聯合研究生院德州專題研修綜述
- 古典與現代岳麓書院的雙重典范意義
- 文化載體創新為文化國際傳播注入新動能
- 正在直播丨尼山講堂:張友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兩創”》(一)
- 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秘書處)舉辦2025年“慈心一日捐”活動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