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2500余年,孔子思想在海外落地生根、煥發新生 跨越山海,與孔子“相遇”
2025-09-29 09:29:35 作者:田汝曄 胡迎迎 金芮宏
在全球化深入發展、多元文明對話與共鳴的當下,誕生于2500多年前的孔子思想,不再是束之高閣的古老經典,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哲學,是連接不同文化、回應時代課題的寶貴資源。
為探尋孔子思想如何在海外落地生根、煥發新生,記者走訪了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與青年,聆聽他們與孔子“相遇”的故事,看孔子思想是如何跨越山海,成為貫通中外的情感紐帶與價值共識。
印尼:開展儒家經典翻譯與本土實踐
“直到今天,孔子的思想還是很有說服力。”談及孔子,印尼孔教總會總主席陳清明滿是敬重。在他眼中,孔子是全人類的智慧導師。
“孔子從不強加觀點,卻以堅實的邏輯勾勒出人類和諧共處的理想圖景。”陳清明說,孔子教我們“四海之內皆兄弟”,教我們以“仁”相待,這正是當今世界最需要的精神養分。
為了更好地傳播孔子思想,印尼孔教總會已系統開展儒家經典翻譯與本土實踐。目前,《孝經》《弟子規》等書籍翻譯成印尼語出版,“語言是第一道坎,我們先把經典‘譯’進印尼人心里。”
此外,他們還成立了300多個組織,從地方孔教會到婦女會、青少年組,讓不同年齡段的人都能參與其中。
“孔子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但傳承不能只‘述古’,還要‘開新’。”陳清明希望未來能和中國有關機構有更多交流,讓印尼年輕人能親身體會孔子思想的魅力,“‘仁’的種子,需要一代代人親手播撒。”
馬來西亞:把孔子的智慧當作理解現實的工具
對馬來西亞新紀元大學學院校長莫順宗而言,儒家文化從不是遙遠的典籍,而是融入日常的習慣。每年歲末,他總會翻開那本邊角微卷的《論語》,用一兩天時間“溫故知新”——這個習慣,一堅持就是三十多年。
“別人迎新是掃屋子,我是洗滌心靈。”莫順宗說,儒家重視自省,讀《論語》的過程,就是回顧一年得失、校準人生方向的過程。年輕時讀“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只覺是抽象的年齡刻度,如今歷經歲月沉淀,才懂孔子對人生階段的智慧洞察“句句都對”。
莫順宗的教學生涯,見證了儒家文化在馬來西亞的傳承發展。8年前,他在課堂上講儒家思想,學生常常質疑:“都什么年代了,還學這些東西?”如今,儒家思想相關課程已成為學校必修課,學生不僅主動讀經典,還會用《論語》中的章句分析時事,從國際熱點到社會問題,孔子的智慧成了他們理解現實的工具。
“這種變化,離不開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帶來的文化自信。”莫順宗直言,中國的發展讓他們看到中華文化不僅有歷史厚度,更有現實生命力。“我們社會中的尊師重道、孝親敬老,正是儒家思想的體現。年輕人逐漸明白,這些傳統非但不是束縛,反而是社會和諧的根基。”他感慨,孔老夫子不老,他的智慧始終回應著當下。
在莫順宗看來,傳承儒家文化不能止于文本,更應溯源實地。未來要帶更多馬來西亞年輕人去曲阜,走孔子走過的路,看孔子看過的山。
世界各地留學生:孔子思想并不遙遠,教我們如何和諧共處
在曲阜師范大學的校園里,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因一句“四海之內皆兄弟”而相聚,分享他們與孔子思想的緣分。
“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幫我破解了學中文的困境。”俄羅斯留學生卡佳記得,初讀《論語》時,她曾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樂”的讀音糾結不已,后來在同學的幫助下才理解其中蘊含的喜悅之情。
她期待參與更多《論語》共讀、孔子故事分享活動,“讓更多國際朋友知道,孔子思想并不遙遠,它教我們如何和諧共處。”
“我的中文名‘仁愛’,是學習中文時老師給我起的。”來自肯尼亞的喬仁愛說,孔子是她理解人際關系的引路人,她尤其認同孔子提倡的“孝”道——既是對父母的敬重,也是用心的陪伴。
來自吉爾吉斯斯坦的安德烈起初對儒家強調的“家庭”與“集體”觀念感到陌生。“我們的文化更重視個人自由,而孔子的思想教會我們尊重不同,以愛心相待。”
對如何更好地傳播孔子思想,他也有自己的見解:“年輕人喜歡動畫、短視頻。如果能用簡單的語言把仁愛、責任融入故事里,一定能吸引更多人愛上孔子。”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