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腳下論文明:70余國嘉賓共話“和合共生”
來源:大眾新聞作者: 2025-07-10 09:51
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
探索不同文明“和合共生”之道
仲夏時節,來自70多個國家的560余位中外嘉賓聚集尼山腳下,參加7月9日至10日舉辦的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共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文明間關系與全球現代化”,探討不同文明和諧共處、“和合共生”之道。
自2010年創辦以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始終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當前,在全球格局深刻演變的當下,文明之間該如何相處?人工智能發展迅猛,人類與AI又怎樣共洽?復雜的現實引發人們的關切和反思,也成為今年論壇的焦點所在。
“在世界面臨沖突迭起、氣候變化、經濟動蕩與數字顛覆等多重危機之際,我們也站在了充滿機遇的十字路口——往圣先賢的智慧結晶,可指引人類走向更人道、更可持續的未來。”開幕式上,柬埔寨王國國務大臣陳樂提表示,在當前氣候變化、人工智能和文化割裂的新時代,人們有責任回答這些問題,答案并非僅憑算法就能得出,而必須依賴于謙遜、尊重以及各文明的集體智慧。
馬達加斯加駐華大使羅班松也認為,當今世界動蕩不安、武裝沖突再起,尼山世界文明論壇這類文明對話平臺的現實意義愈發彰顯。通過舉辦此類活動,中國為不同國籍、背景和文化的人士搭建了深度交流對話平臺,為促進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推動了多樣文化和文明和諧共生、共同繁榮。這也契合了《論語》中孔子的箴言——“君子和而不同”,即君子追求和諧共處,而非強求一致。
中外嘉賓學者普遍認為,本屆論壇以“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文明間關系與全球現代化”為主題,會聚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從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中貢獻中國智慧,從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中凝聚全球發展共識,對洞察人類文明演進規律和攜手應答“時代之問”具有深遠的意義。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文明間關系與全球現代化”的論壇主題,讓與會嘉賓學者心生共鳴。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楊朝明表示,這一源自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總結的處理不同文化關系的箴言,如今成為全球文明倡議的核心表達,也是中國對文明沖突論的最有力回應。它體現了倡導互相尊重、合作共贏的鮮明態度,為動蕩中的世界貢獻東方智慧。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認為,“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是儒家思想在現代語境下的具象化表達,彰顯了中華文明“萬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共生智慧,也體現了我們處理國際關系、文明關系的鮮明態度。“唯有尊重文明多樣性,通過文明交流互鑒,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共生秩序,才能超越狹隘的零和博弈思維,以相互成就的胸懷構建起共商共建共享的互助倫理,以實現全球現代化的健康發展。”
如何處理現代化進程中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課題。“現代化絕非文化特性的消弭。相反,現代化應是支持文化發展、豐富文化內涵的強大助力。”馬爾代夫副總統拉提夫在致辭中提到,我們須攜手共進,守護傳統、遺產與價值觀,同時擁抱新思想、新變化,這正是平衡的體現。
面對當今世界局勢,促進對話、推動交流互鑒、攜手共創美好未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的核心價值在于,為代表不同文明譜系的學者、政治家、實踐者,提供了一個平等、開放、包容的對話場。對此,美國學者、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安樂哲表示,儒家思想是尊重差異的關系公平,這在儒家箴言“和而不同”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其中公平和多樣性是其背后的價值觀。
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執行院長王中江也表示,儒家思想極力反對國際關系中的霸權主義,孟子認為,國家間的交往應該以“道義”為基礎,相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以“和而不同”尊重多樣性,以“以和為貴”化解矛盾,以“協和萬邦”促進共同發展,展現了在面對世界變局時的中國智慧和定力擔當。
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并非空談理想,而是致力于凝聚具體的行動共識。梳理歷屆論壇成果可見,論壇在推動教育合作、文化遺產保護、生態倫理實踐等方面,都提出了有價值的倡議與合作項目。本屆論壇,下設“文明的起源與未來發展”“儒家文化的世界意義和時代價值”“在全球現代化進程中成人之美”“文明視野下的家庭意義與社會發展”“人工智能發展與人類文明走向”“齊魯文化與世界文明”6個分議題;首設世界文化遺產論壇、金融文化論壇、水文化論壇三個平行論壇。論壇注重文化體驗交流,組織國外嘉賓分別參觀孔府、孔廟、孔子博物館、魯源村等,組織觀看“大道之行——儒家文化特展”等,現場領略齊魯大地文脈古跡的厚重綿長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歷經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早已超越了年度思想盛宴的范疇,成為古老東方智慧在全球化時代。
編輯:宮英英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