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來,出生于1952年,浙江溫州人。1976年畢業(yè)于中南工業(yè)大學,1985年獲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現(xiàn)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中國孔子基金會第六屆理事會理事長、學術委員會主任。主要從事于儒家哲學尤其是宋明理學及于五四時代的儒家哲學研究。著作有《朱熹哲學研究》、《朱子書信編年考證》、《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宋明理學》、《哲學與傳統(tǒng)——于五四時代的儒家哲學與現(xiàn)代中國文化》、《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人文主義的視界》等。
“禮”是東亞文化的傳統(tǒng),體現(xiàn)在重視人際往來的禮節(jié),重視上下關系的區(qū)別,講求約束和規(guī)范,是東亞現(xiàn)代性中的傳統(tǒng)因素。這些因素不僅含有有利于現(xiàn)代化的工具功能,而且有一種使東亞人民自覺妥適的文化氛圍,構成了東亞文化的精神氣質。 [詳細]
“禮”是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因素,體現(xiàn)在重視人際往來的禮節(jié),重視上下關系的區(qū)別,講求約束和規(guī)范。這些因素不僅含有有利于現(xiàn)代化的工具功能,而且有一種使中國人民自覺妥適的文化氛圍,構成了中國文化的精神氣質。我們今天當然不可能也不應當企圖全部恢復儒家關于禮制、禮俗儀節(jié)... [詳細]
口述成史,別辟蹊徑。2023年,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秘書處)推出“尼山文庫·儒學學者口述史”項目,積極探求儒學學者個人的思想學術如何與社會變遷相交融、與時代發(fā)展相并行,以建立獨具特色的儒學研究口述史文獻庫。依托項目,華東師范大學方旭東教授對清華大學... [詳細]
口述成史,別辟蹊徑。2023年,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秘書處)推出“尼山文庫·儒學學者口述史”項目,積極探求儒學學者個人的思想學術如何與社會變遷相交融、與時代發(fā)展相并行,以建立獨具特色的儒學研究口述史文獻庫。依托項目,華東師范大學方旭東教授對清華大學... [詳細]
口述成史,別辟蹊徑。2023年,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秘書處)推出“尼山文庫·儒學學者口述史”項目,積極探求儒學學者個人的思想學術如何與社會變遷相交融、與時代發(fā)展相并行,以建立獨具特色的儒學研究口述史文獻庫。依托項目,華東師范大學方旭東教授對清華大學... [詳細]
近代史學者曾習慣應用“西方挑戰(zhàn)—中國回應”的模式描述鴉片戰(zhàn)爭以后的近代中國發(fā)展。近幾十年,一些學者對此提出異議。這不僅因為湯因比(Toynbee)的挑戰(zhàn)回應理論不斷受到批判審查,而且因為近百年來中國歷史的課題并不能歸結為對西方代表的近代文明作外在的回應,而是要通過自... [詳細]
這次來開會,我本想講一點孔子基金會的成就。但成果展覽和紀錄片都已經(jīng)展示了,也不必重復了。來的路上看到昨天發(fā)的小視頻,學典兄有一段講話,說孔子基金會的成立是中華文化復興的起點,我覺得講得很好,層次也高。 [詳細]
成中英認為,哲學不僅是“愛智之學”,還是“知人及己“之知”、愛己及人“之愛”,是一種“智慧之知、智慧之愛”。因為無論你追求什么,總是要在知識的基礎之上去追求,它表現(xiàn)為一種人對于知和智的需求。所謂“智”(wisdom)是知識能如日光般照亮黑暗,顯示可取可行之道。 [詳細]
陳來:探討不同文明國家的現(xiàn)代化路徑 [詳細]
陳來:立足傳統(tǒng)文化,建設現(xiàn)代文明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