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文化元氣 譜寫學術新篇——2024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選介
2025-11-17 14:33:04 來源:光明日報
為充分發(fā)揮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和優(yōu)秀人才的示范引領作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自2010年起設立《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集中推出反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創(chuàng)新和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體現當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前沿、代表相關學科領域最高水準的標志性學術力作。設立至今,已有660余項成果入選。
2024年,共有61項成果入選。本版精選9項成果,由作者撰文予以介紹,以饗讀者。
《秦漢國家形態(tài)與國家治理論稿》

作者:卜憲群(2024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入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
秦漢是中國歷史上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大一統(tǒng)封建國家的開創(chuàng)時期,國家內部結構與外部形式在繼承先秦歷史的基礎上有了深刻變化,國家治理目標、方向和手段也呈現新的面貌。成果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立足秦漢史前沿問題,以專題研究的形式揭示秦漢國家形態(tài)與國家治理的歷史演變過程和主要特征。
在研究方法上,從國家形態(tài)與國家治理相互關系這一理論視角出發(fā),將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相結合,以問題意識為導向,以先秦秦漢長時段歷史為研究對象,多層次多角度分析秦漢國家形態(tài)與國家治理的發(fā)展變化,體現了理論性、長時段、綜合性并重的史學研究理念。
在研究內容上,探討唯物史觀視野下的國家形態(tài)與國家職能理論、中國古代的“治理”“治道”思想及其實踐、秦漢國家結構演變、秦漢鄉(xiāng)里社會演變與國家治理、秦漢社會勢力及其官僚化等諸多問題。其中關于秦漢之際國家結構、基層權力體系性質、社會勢力官僚化、鄉(xiāng)里文書與行政運作、“鄉(xiāng)論”與政治互動、“自言”與日常治理等研究,具有較高的原創(chuàng)性。
社會演變是國家治理方式轉變的根本動因,國家治理方式的轉變又是社會演變在政治領域的反映。成果具備理論關懷,視野較為寬闊,對深入揭示秦漢國家形態(tài)與國家治理的具體內涵及其在中國古代國家發(fā)展史上的地位具有學術價值,對當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中國傳統(tǒng)經濟思想的歷史地位與現代價值》

作者:程霖(2024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入選者、上海財經大學教授)
中國傳統(tǒng)經濟思想源遠流長,不僅為古代中國經濟長期領先世界提供了思想動力,而且對西方現代經濟學說的形成發(fā)展及其經濟實踐起到了重要啟迪作用。挖掘和認識中國傳統(tǒng)經濟思想,為解決重大現實經濟問題提供歷史鏡鑒,是一項兼具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的工作。
成果立足唯物史觀,注重國際視野與整體性研究,將中國傳統(tǒng)經濟思想的動態(tài)演化置于中外歷史發(fā)展交織互動的進程中進行考察。首先,沿著經濟基礎發(fā)展、政治上層建筑變化和思想上層建筑變化這三條線索,梳理中國傳統(tǒng)經濟思想自先秦至鴉片戰(zhàn)爭前的演變脈絡與階段性特征,揭示其內在演化機制,展現其連續(xù)性與文化韌性。其次,從豐富性、獨特性、創(chuàng)新性、分析性四個維度,深入剖析中國傳統(tǒng)經濟思想的內涵外延、概念術語、思想創(chuàng)見和分析方法,結合古今比較和中外比較的視野,集中展現其貢獻和成就。再次,從國際視野出發(fā),考察中國傳統(tǒng)經濟思想的海外傳播,剖析其對法國重農學派、英國古典經濟學、德國自然法哲學和官房主義經濟思想、日本企業(yè)經營模式的影響,彰顯其全球影響力和輻射效應。最后,堅持“兩個結合”,充分發(fā)掘中國傳統(tǒng)經濟思想的有益元素與現代價值,為解決我國現實經濟問題、推動中國經濟學學科建設等提供助力。
成果構建貫通歷史與現實的理論橋梁,為揭示中國傳統(tǒng)經濟思想的歷史地位與現代價值,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經濟思想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加快構建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等提供學理支撐,并積極推動相關研究不斷走向深入。
《敦煌石窟絲路圖像研究》

作者:沙武田(2024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入選者、陜西師范大學教授)
以莫高窟為主體的敦煌石窟群是體現絲路文明交流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其中,以洞窟壁畫藝術形式記錄下來的中古中國1000多年間絲綢之路中西文化交流互鑒的珍貴歷史剪影,是目前已知絲路圖像最為集中的所在。
通過遍覽敦煌石窟,成果發(fā)現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洞窟壁畫中保存有與絲路歷史關系密切的諸多圖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圖像包括:壁畫中反映絲路交通貿易的胡商遇盜圖、廣泛見于各類經變畫中如實描繪絲路貿易核心物品絲綢及各類絲織品的絹帛圖像、來華傳播佛教的罽賓國僧人佛陀波利絲路傳法旅行圖、以大型樂舞場景形式描繪唐長安城上元夜樂舞燈會的胡旋舞蹈圖、大量存在于故事畫和經變畫中的絲路外道女性人物形象、老人入墓圖中的雉堞形墳墓,以及波斯薩珊風格聯珠裝飾紋樣,等等。這些絲路圖像尤其以隋、初唐、盛唐時期最為常見,與絲路交通最為繁盛的時代相吻合。
絲綢之路是人類文明的大通道,在這條通道上,世界各大文明與華夏文明交融互鑒,極大豐富了歷史時期絲路沿線人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需求。透過成果的視角,可以看到敦煌石窟以“形象歷史”的方式記錄的中古時期絲綢之路交通貿易、人員往來、文化藝術傳播過程中文明互動的真實歷史影像,是我們今天了解絲路歷史與絲路人文精神的珍貴一手考古資料,可以填補文獻在記錄絲路形象歷史上的缺失,具有獨特的學術價值、歷史意義與現實啟迪。
《人工智能及其創(chuàng)造力:心靈-認知哲學的視角》

作者:高新民(2024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入選者、華中師范大學教授)
作為一個研究門類,人工智能已取得了公認的巨大成就。但它的前進道路極不平坦,有專家甚至認為其面前一直橫亙著諸如主觀經驗意識、自主性建模、意向性缺失等難題。特別是在創(chuàng)造力建模這一分支領域,我國人工智能界在創(chuàng)新軟件的開發(fā)方面有不俗表現,但鮮見對其基礎理論問題特別是哲學問題的研究,鮮有觸及“計算創(chuàng)造力”這一號稱人工智能“終極前沿”的分支領域。西方的計算創(chuàng)造力研究盡管成果較多,但在學科性質、基礎理論、發(fā)展戰(zhàn)略和實施方案等方面仍存在大量急需探討的課題,如怎樣看待本領域的“工程—數字方案”“純哲學方案”與“工程—哲學方案”之間的爭論和工程實踐等。
成果以意向性、意識、本體論概念框架、自主體、自然語言理解、創(chuàng)造力等為側重點,從心靈—認知哲學視角探討復雜心理能力的計算建模和機器實現的深層次基礎理論問題。成果深入探討計算創(chuàng)造力,從哲學上對其來龍去脈、最新發(fā)展、主要成就、熱點焦點問題作了思考和診斷,并對我國人工智能領域如何開墾這一分支領域作了拋磚引玉的探討。計算創(chuàng)造力作為人工智能的一個研究部門,既是關于計算創(chuàng)造力的以哲學為基礎的研究方案,又是有助于解決許多哲學問題的計算方案;既是必須由哲學參與的人工智能研究,又是有利于哲學發(fā)展的工程技術研究。要讓創(chuàng)造力這一智能最重要、最關鍵的因素進入作為科學技術部門的人工智能視野,通過分析、還原,將日常創(chuàng)造力概念轉化為靠近機器實現的科學術語,使之自然化和計算化,最終完成理論建模和機器實現。
《〈四庫全書總目〉子部辨證與學術批評研究》

作者:何宗美(2024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入選者、湖南師范大學教授)
在經、史、子、集四大部類中,子部不僅著作數量可觀,而且思想、學術和文化價值豐富。但由于內容復雜多元,地位相對邊緣,知識類別與現代學科體系多相疏離,所以子部以及子學的系統(tǒng)研究還比較薄弱。這與子部在中國思想史、學術史和文化史的實際地位甚不相稱。《四庫全書總目》(以下簡稱《總目》)敘錄子部之書近三千種,堪稱內容豐富且最具卓識的子學批評著作,有著重要的目錄價值、學術價值和思想價值。通過研究《總目》子部提要及子學批評,可以了解和積極總結中國古代子學史、思想史和學術史,為中國古代文學史研究提供啟示和方法路徑。
成果以《總目》子部提要及其子學批評為研究對象,并在《總目》基礎上將子部與子學引向對中國古代固有知識結構體系的考察。上編的分期斷代研究與下編的專題拓展相結合,使研究在面與點、宏大與深入兩個維度同時推進,較為全面地總結《總目》子部的學術批評,還原其體系,辨證其思想,總結其得失;提出清代官學統(tǒng)攝和官學建構的觀點,從官學的實質是帝王之學的認知高度,梳理和思索《總目》子部批評學術缺失的原發(fā)性問題,并深加辨證,探究其深層原因;以古代的知識結構體系進行子學時代的文學研究,從古代作家知識結構理解闡釋其文學風貌,從知識結構之演變闡釋文學內在體系的變遷,由此更深入也更真切地理解文學的內在本質和發(fā)展規(guī)律。
《文學闡釋學的“中國范式”(1942-2022)》

作者:谷鵬飛(2024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入選者、西北大學教授)
文學闡釋學是一種“人學”,是人在文學活動中關于自身理解、解釋、應用的實踐知識。長久以來,學界對于中國當代到底有沒有自己的“文學闡釋學”等問題存有爭議。如何回答并解決這一問題,對于構建中國文學理論自主知識體系具有重大意義。
成果梳理了80年間中國古代文學闡釋學當代性闡釋中的“中國范式”、西方文學闡釋學本土化闡釋中的“中國范式”、馬克思主義文學闡釋學中國化闡釋中的“中國范式”,形成三種闡釋學資源的互補與互證,為證明“中國當代有自己的文學闡釋學”提供史料支撐。通過深入研究歷史,鉤索了史料之間的思想關聯,初步描繪出一幅具有“中國范式”的文學闡釋學圖譜。
成果通過在文學闡釋學“中國范式”的特殊性中發(fā)現普遍性的方法,解構了“西方文學闡釋學代表普遍性”的神話,使文學闡釋學“中國范式”中的普遍性內容通過特殊性形式表現出來,駁斥了“中國當代文學闡釋學只是西方文學闡釋學的‘旅行’形態(tài)”的西方謬見,初步建構起具有文化主體性的中國當代文學闡釋學學科形態(tài),為推動中國文學闡釋學與西方文學闡釋學在未來的雙向互鑒和融通發(fā)展、實現在世界文學闡釋學領域發(fā)出中國聲音作出有益嘗試。
《自然資源管理學通論》

作者:曲福田(2024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入選者、南京農業(yè)大學教授)
自然資源是經濟增長的基本要素、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物質基礎,也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對象。伴隨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不斷深化和中國式現代化發(fā)展,自然資源經濟要素、生態(tài)基礎和治理載體的復合功能特征不斷凸顯。中國自然資源管理正在經歷從傳統(tǒng)分類管理向現代統(tǒng)一管理轉型的重要時期,需要構建以統(tǒng)一管理為核心,協(xié)同效率、公平、可持續(xù)性與安全多目標的系統(tǒng)性自然資源管理理論框架。
成果立足這一時代課題,提出自然資源管理的“良治邏輯”,強調基于自然資源經濟、生態(tài)、社會和安全等多維功能與價值的系統(tǒng)認知,尋求科學高效、協(xié)同有序的治理方法。成果系統(tǒng)構建了包括“四大支柱”和“兩大基石”的自然資源管理理論框架。“四大支柱”包括明晰的權籍制度、發(fā)達的市場機制、有效的政府規(guī)制以及多元的治理模式;“兩大基石”則是完善的法治體系和先進的科技治理,為破解不同類型自然資源管理的現實難題提供了系統(tǒng)科學且貫通有效的解決方案。
成果系統(tǒng)總結中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豐富經驗,廣泛吸收國際前沿理論與交叉研究成果,致力于構建中國特色的自然資源管理自主知識體系。提出以“功能認知—價值目標—管理方式”為邏輯的研究范式,立足社會主義自然資源公有制制度基礎,強調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目標,推動實現自然資源高效配置、利益均衡與生態(tài)可持續(xù)性的有機統(tǒng)一,為我國自然資源管理的現代化轉型提供科學理論支撐。
《衛(wèi)星賬戶的核算理論與中國實踐》

作者:蔣萍(2024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入選者、東北財經大學教授)
隨著產業(yè)鏈供應鏈不斷延伸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錨定新質生產力、著眼全產業(yè)鏈布局的各類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和重點產業(yè)逐步形成。然而,以國民經濟行業(yè)分類為基礎的統(tǒng)計思維邏輯難以匹配全產業(yè)鏈的整體框架,無法精準對接全口徑產業(yè)核算的底層需求。如何客觀衡量全產業(yè)鏈的經濟貢獻,科學指導派生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既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索的理論問題,也是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
成果以衛(wèi)星賬戶的核算理論與方法為基礎、以中國派生產業(yè)核算的改革與完善為目的,圍繞數字與新興產業(yè)核算、生產性服務業(yè)與生活性服務業(yè)核算、資源環(huán)境核算及其他領域核算等核心議題展開,重點探討“學理基礎—體系構建—試編探索”三個層面的問題。其一,從學理角度對衛(wèi)星賬戶的理論機理、方法邏輯與研究思路進行闡釋,解析派生產業(yè)核算方面的認知盲區(qū),揭示衛(wèi)星賬戶在捕捉派生產業(yè)經濟活動、評估全產業(yè)鏈經濟增長貢獻等方面的獨特優(yōu)勢,為派生產業(yè)核算提供理論依據。其二,在追蹤國際衛(wèi)星賬戶研究最新動態(tài)的過程中,落腳于本土化體系方案的設計。通過對比分析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在衛(wèi)星賬戶方面的異同點和創(chuàng)新點,解構衛(wèi)星賬戶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為不同派生產業(yè)核算體系的構建提供技術支撐。其三,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對衛(wèi)星賬戶在中國的應用進行探索性嘗試,構建相關領域的衛(wèi)星賬戶并進行試編,為衛(wèi)星賬戶本土化方案的落地實施提供借鑒與參考。
《近代中國南海疆域研究》

作者:郭淵(2024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入選者、暨南大學教授)
中國對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權有著充分的歷史和法理依據。南海問題涉及中國的領土主權、民族權益和尊嚴,是中國學者必須深入研究的重大問題。近代英、法、日等國在南海地區(qū)的存在,對南海地緣形勢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各國立場之演變及利益糾葛,成為后來南海問題的濫觴。
成果的突出特征是深入剖析這些國家在南海爭端中所持立場的始末緣由,以夯實疆域研究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推進完善南海歷史研究的整體架構。南海主權歷史依據的挖掘與整理,是我們對南海問題研究乃至主權論戰(zhàn)的傳統(tǒng)優(yōu)勢。近代英、法、日等國南海檔案能夠提供有力證據,豐富我國維權的歷史證據鏈,這在他國不斷挑釁中國主權的情況下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同時,成果注重比較研究,輔以英、美等國的航海文獻和調查報告,以求深層次把握各國關系,使論證和結論更加公正,力圖客觀展現近代南海地緣形勢的演變及特征,有利于塑造我南海國際話語權。
成果還研究了所謂“南海仲裁庭”在判定南沙群島部分地物的自然屬性、事實認定過程中,引用和解釋某些歷史文獻存在的問題,以及論證和結論存在的錯誤。同時,辨析菲律賓在向“南海仲裁庭”提出訴求、回復質詢時對歷史文獻引用和解釋的錯誤所在,并駁斥其謬說。這不僅有利于國際層面認清歷史上南沙群島的真實場景,還有助于進一步完善中國擁有南沙群島的堅實歷史和法理依據。
(*61項完整版成果內容介紹,詳見《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概要(2024)》(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編輯:張曉芮】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中國式的對待之法
- 群賢聚首 共話儒學:2025衢州儒學論壇專家發(fā)言摘錄
- 禮樂尋根與文明續(xù)脈——評劉續(xù)兵《中國文廟釋奠禮》
- 海外華文媒體鄒魯文化行啟動儀式在孟子研究院舉行
- 全面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 中文“潮”!2025世界中文大會傳遞東方語言魅力
- Heritage tourism unlocks new possibilities in China
- A researcher's quest for traces of Hongshan Culture in mountainous areas
- Students engage in cultural heritage education at Xixia Imperial Tombs archaeological site park
- British Kung Fu enthusiast brings Dishuquan from China's Fujian to Europe
- Southern lion dance showcases vitality, resilience at China's National Games
- Tea expo in Prague highlights cultural exchanges with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