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云:孔子政德思想探微
2025-11-03 14:34:46 來源:濟寧日報 作者:黃云
《論語》作為儒家思想的經典文獻,系統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主張與道德理念,其中蘊含的政德思想深刻影響了中國兩千余年的政治倫理傳統。新時代背景下,深入挖掘孔子政德思想的精髓,汲取其“仁政愛民”“清正廉潔”“知行合一”等寶貴精神財富,對于加強黨員干部政德修養、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為政以德,仁信為本。孔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他強調道德是為政之本,統治者若能以德化民,則民心自然歸附。在孔子看來,政權的合法性不僅源于天命,更系于民心。他提出“仁者愛人”,為政者當以仁心待民,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子貢問政,孔子答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而三者之中,“民信”最為根本,因“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這種以仁為本、以信立政的思想,體現了儒家政治倫理的核心要義。孔子周游列國,雖屢遭困厄,仍堅持“知其不可而為之”,正是出于對道義與責任的執著堅守。當代黨員干部應汲取孔子仁政民本思想,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修身正己,德教為先。孔子極為重視為政者的道德修養,認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他強調為政者應當“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通過自我修養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在回答子路問政時,孔子提出“先之勞之”的原則,要求為政者身體力行、率先垂范。《論語》記載:“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這段話深刻揭示了道德教化的力量——為政者的德行如風,百姓的德行如草,風向哪邊吹,草便向哪邊倒。孔子還主張“舉直錯諸枉”,提拔正直之士,使不正直者歸于正直,體現了其以德化民的施政智慧。這對于今天加強黨員干部思想道德建設、發揮“關鍵少數”的示范引領作用具有重要啟示。
寬猛相濟,德法并施。孔子雖主張德治,但并不排斥法治的必要性。他指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在孔子看來,政令刑罰只能使百姓免于犯罪,而道德禮教卻能使人有羞恥心而自覺守規。這種德主刑輔的思想,體現了儒家政治智慧的辯證性。據《左傳》記載,孔子在任魯國大司寇期間,“設法而不用,無奸民”,實現了“訟獄衰息”的理想局面。他強調“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主張量刑適中、罰當其罪。在具體施政中,孔子注重寬嚴相濟,既反對“不教而誅”的暴政,也反對“寬而無度”的縱容。這種德法結合、教懲并重的治理理念,對于今天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實現德治與法治相統一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廣大黨員干部當以孔子政德思想為鏡,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努力做到“清廉、務實、為民”,為實現民族復興偉業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山東濟寧政德教育干部學院 本文系濟寧市政德教育系統研究課題研究成果)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從古代史學傳統看《漢書》編纂特色
- 卜憲群:中華民族價值體系的深厚底蘊
- 以體系化學理化為著力點深刻把握“兩個結合”
- 深刻領會全球治理倡議的重大意義
- 重建中國哲學“主體性”的哲學史書寫——郭齊勇教授訪談錄
- 把握新時代文化建設的主要著力點
- ?? ???, ?? ?? ?? ??
- "??? ?? ??? ?? ?? ??" 2025? ?? ??? ?? ?? ?? ?????? ???? ? ??? ??? ??????? ??? ??
- ?4? ???? ??? ???? ??
- 中國最古の竹簡が湖北省で展示
- 「古代建築の博物館」竜門寺を訪ねて 中國山西省長治市
- 無形文化遺産を継承する「神の射手」 中國新疆ウイグル自治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