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領悟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人類情懷
來源:云南日報作者:關春艷 方世南 2025-09-01 14:10
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是立足國內、觀照世界、引領未來的科學理論體系,不僅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了思想指導和實踐遵循,也以寬廣的理論視野指明了世界人民共同推進文明發展的道路,凝結著對人類文明發展的深邃思考和獨到見解,呈現出寬廣世界眼光和濃厚人類情懷。
為人類文明交流互鑒提供新方案。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有著十分豐富的文明多樣性、開放性和包容性的思想。隨著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趨勢的加速,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文化不斷擺脫自我封閉的局限性,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舞臺,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是大勢所趨。習近平文化思想主張不同文明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相互借鑒。2014年,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時首次提出“文明交流互鑒”的重大理念,強調“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此后,他又在不同的公開場合多次闡發文明交流互鑒的理念,揭示了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性,表達了中國關于文明對話、文明共生、文明進步的鮮明立場,為全球文化交往提出了一種新的文明交流互鑒認識論,即明確倡導“文明交流論”“文明互鑒論”“文明共存論”,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不同文明實現合作共贏并符合人類文明發展客觀規律的認識論和實踐論。習近平文化思想同時指明,在全球歷史的交匯點上塑造出新的文明交流與文化互動方式,尋找出契合世界人民共同期望的不同文明的相處之道,需要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指引。全人類共同價值作為當今人類社會在價值觀念上的普遍性共識和追求,是世界上大多數人的價值選擇標準。全人類共同價值內在規定并深刻影響著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進程,文明交流互鑒必須以全人類共同價值為價值共識。習近平指出,“我們應該大力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和平與發展是文明交流互鑒的基礎條件,公平與正義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核心原則,民主與自由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根本追求。全人類共同價值體現了各國人民加強文明交流互鑒的普遍愿望,也是保障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的強大精神力量。以全人類共同價值為基本價值共識,我國依托金磚國家、二十國集團、上合組織等多邊合作機制,積極發起和參與“世界大河文明論壇”“文明古國論壇”,加強了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間的交流互鑒。同時,通過共建“一帶一路”文化交流等活動,促進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減少誤解和沖突,為人類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世界和平創造了有利條件。
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開辟新路徑。習近平文化思想既強調堅定文化自信、鞏固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又本著對人類文明高度負責的態度,站在促進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高度,創造性提出以“四個共同倡導”為主要內容的全球文明倡議。這一倡議謀人類之利、立世界之域、行天下之道,以其鮮明的“人文精神”“天下情懷”和獨有的“時代性”“現代性”表達了對人類文明演進趨向的深度關切,高度概括了世界各國人民對于文明發展進步的共同期盼,為人類文明朝著正確方向發展注入了強大精神動力。全球文明倡議的提出,順應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趨勢,是習近平文化思想對人類文明發展道路的創新性成果,以馬克思主義文明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明底蘊突破了西方舊文明觀的陷阱,以多元文明共存共生的現代新文明觀引領人類文明發展,展現出習近平文化思想所蘊含的“大文明觀”與“大文化觀”的宏大視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設全球文明倡議踐行機制。”踐行全球文明倡議,需要充分發揮“文明對話國際日”的價值引領功能、加強雙邊和多邊政黨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擴大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的渠道、通過數字媒介創新推動文明間多邊交流與合作模式,構建并完善全球文化交往和文明對話的合作網絡,創新和豐富全球公共產品服務。在落實全球文明倡議的實踐過程中,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消除不同國家和地區在文化交往和文明交流中的隔閡與誤解,打破由少數西方國家刻意設置的文化交往和文明交流的壁壘與藩籬,使不同國家的人民在文化和文明方面達成互相理解與彼此認同,助推人類文明的共同發展與創新,賦予人類文明以新內容、新形式、新話語,匯聚起全球文明力量,促進人類文明共同發展進步。
為發展中國家探索現代化文明新形態提供新范本。從人類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和總體邏輯出發,各國在探索現代化道路過程中所形成的文明形態必然是多元的,而非單一的,是“百花爭艷、各具特色”的,而非“一枝獨秀”的。習近平指出:“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人類文明新形態不僅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獨特風貌,也代表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未來方向,為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和繁榮發展增添了豐富色彩。習近平文化思想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脫胎于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進程,立足于人類歷史的深刻變革,著眼于世界文明發展的創新性要求,將文化建設與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結合起來,以其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世界性等理論特質滋養和指引著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發展。習近平文化思想以中華文明的“民族性”為基礎,推動人類文明新形態走向“世界性”,把人類文明新形態視為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成果和現代文明發展的價值目標,充分彰顯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順應現代化必然規律和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歷史趨勢。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構建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既不是西方文明形態的“翻版”,也不是他國文明形態的“再版”,而是獨具中國特色的“人類文明新版本”,展現了迥異于西方文明發展模式的新圖景,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實現對西方文明的價值超越奠定了文化根基,在人類文明發展大道上有力呈現自身的普遍性價值,涵養了人類共有精神家園,以“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胸襟共筑、共建、共享人類文明新形態。有助于發展中國家打消對“西方中心主義”“西方文明沖突論”“西方文明優越論”的忌憚和顧慮,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種別開生面、葳蕤蓬勃的全新現代化文明新形態范本,從而使發展中國家能夠依循本國國情和歷史文化傳統,在借鑒世界其他各國各民族優秀文化的同時,保持本民族文化創新的態勢,獨立自主地探索現代化文明新形態的發展道路。
為推動世界更加開放包容作出新貢獻。從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來看,中華文明自古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是中國哲學最鮮明的底色,自古以來“和而不同”“以和為貴”“協和萬邦”的哲學觀念,彰顯出海納百川、包羅萬象、兼收并蓄的高超智慧和開闊胸懷。習近平指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這一觀點充分展現了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國始終奉行開放與包容的文明原則。習近平文化思想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和合”理念為根基,主張建立開放包容的全球文化交流與發展秩序,倡導文化交流,反對文化取代,推動不同文明之間取長補短,堅持多元文化的共建之路,實現包容普惠、互利共贏,凸顯了習近平文化思想胸懷天下的深厚人類情懷。一是堅持開放性的態度立場。開放性的實踐旨在明確新時代要充分重視中華文化的歷史延續,并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關鍵理念不斷賡續歷史文化命脈,從戰略層面深入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加快文化與數字技術的有機結合,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促進傳統文化在順應時代中創新發展。同時,在堅定文化自信的基礎上以更加開放的文化胸襟和態度積極參與國際人文交流和合作,主動引進國外優秀文化資源與先進文化理念,去偽存真地吸收和借鑒全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二是堅持包容性的全球視野。包容性心態的核心在于主客一體的文化交融,強調在自身視野中能夠容納他者的存在。習近平文化思想主張超越偏安于民族意識的自我立場,摒棄所謂“普世價值”影響下的排他性思維,堅決反對文化單一化、同質化的傾向和以一種文化標準來衡量其他文化的做法。用中國式的平等性、協調性和包容性智慧實現對他者文化價值、文化特色與文化發展的兼顧,共同維護人類文明的多元化樣態,強調“人類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因為平等交流而變得豐富多彩”,以放眼世界的宏闊視野展露出包容進取、澤被東西的博大氣象,表明各民族之間文化交流需要相互具有包容性態度。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體系、原創性貢獻與實踐要求研究”(項目編號:24&ZD001)的階段性成果]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