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物局通報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進展
包括浙江杭州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遺址、江蘇常州寺墩遺址等4項
2023-11-30 09:44:28 來源:大眾日報
□新華社發 圖為湖北沙洋城河遺址出土的部分陶器組合。 11月29日,國家文物局在工作會上表示,未來將在“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框架下,持續推進重大課題攻關,推動考古學理論創新,加強人文社會學科、現代科技與考古學深度融合,深刻闡釋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全面促進考古成果社會共享,引導社會公眾形成正確歷史認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浙江杭州良渚遺址出土的龍首鐲
浙江杭州良渚遺址出土的冠狀器
國家文物局29日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浙江杭州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遺址、江蘇常州寺墩遺址、湖北沙洋城河遺址、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研究4項考古最新進展。
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遺址新發現初步廓清良渚遺址群經歷了利用山前地貌建設散點式聚落,到規劃建造水利系統、莫角山和反山,再到構筑帶有城墻、外郭的良渚古城等三個發展階段,反映了良渚人群聚落管理和城市營建理念、信仰體系不斷成熟的演進過程,顯示出良渚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寺墩遺址是一處崧澤—良渚文化時期的中心聚落遺址,遺址自崧澤文化向良渚文化時期的文化形態、聚落布局的變遷,生動反映了太湖地區史前社會復雜化進程,為討論長江下游區域文明發展模式提供了新視角。
城河遺址反映了屈家嶺文化人群通過建造一系列水利設施,調控古城用水的水資源管理模式,展現出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先民對自然的認知和改造;王家塝墓地多種形制的墓葬,反映了屈家嶺文化社群結構的復雜性和社會分化現象。
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研究完善了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考古學文化時空框架,揭示了史前人群深耕大陸、開發利用海洋的文化特征、生計模式、社會結構的演化歷程,為探索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提供了重要線索,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的重要實證。
【編輯:翟凌宇】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必然邏輯
- 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堅持“兩個結合”的典范
- 淄博琉璃“進京趕考”火出圈,給我們三重啟示
- 文獻中的“舉案齊眉”
-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中國書院博物館:千年學府的不絕弦歌
- 以深化改革激發文化繁榮興盛動力活力
- 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必然邏輯
- 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堅持“兩個結合”的典范
- Sixth excavation of Bairen Town site continues in N China's Hebei
- China lauded for bolstering cultural links
- China, Fiji hold concert to mark 50 years of Sino-Fijian relations
- Chinese culture learning program launched in Sierra Leo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