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中西問 | 楊一心:西方法治映照下,探尋中國禮制的千年華光
2025-07-15 14:34:13 來源:中國孔子網
編者按:國外專家學者“齊魯訪學駐研計劃”是為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由山東省委宣傳部指導,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山東大學共同發起,山東出版集團大力支持,立足山東儒家文化資源富集優勢,架設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橋梁的一項重要舉措。
近日,“齊魯訪學駐研計劃”學者、法國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楊一心(LAVIS Alexis Yann)接受中國孔子網專訪,分享其對中西文化交流的感悟和見解。
Q:How did you establish a connection with Chinese culture?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attractive trait of Chinese culture to you?
中國孔子網:您是如何與中國文化結緣的?您認為中華文化最吸引您的特質是什么?
楊一心:我與中國的故事及其文化交織著奇妙的緣分,它既像一場奇妙的偶然組合,又似命中注定。我的家族傳承中并無任何預示這場相遇的線索。直到15歲左右在高中圖書館偶然邂逅《列子》,才經歷了第一次心靈震撼。后來,一位華裔老師來校教授書法,我參加了為期一年的書法工坊。與此同時,我如饑似渴地閱讀所有能找到的中文哲學典籍和文學作品——無論是法語、德語(后來是英語)譯本,尤其著迷于魯迅(祖父書架上竟莫名藏有一本)和莫言的《紅高粱家族》(該書在法國出版時曾引發熱潮)。
起初,我對中國思想與藝術的研究既狂熱又隱秘,仿佛某種精神密契。表面上,我在索邦大學攻讀古典哲學,研習希臘文、拉丁文和德文;暗地里,卻一頭扎進中文典籍,甚至連續三年近乎秘密地旁聽巴黎第七大學(巴黎七大)的文言文課程,只為能解讀《莊子》和《荀子》這些令我魂牽夢繞的文本。這始終是我極其私密的追求,如同內心的秘密花園。彼時,我從未在哲學論文中提及,也未發表相關著作,那些翻譯手稿如同業余畫家的素描習作,被束之高閣。
直到某天偶遇一位巴黎出版商,他得知我在翻譯古籍后,主動提出出版。于是,我的古詩選集、《孫子兵法》譯本和《韓非子》部分章節的譯作得以問世。此后,我開始撰寫中國哲學的隨筆、論著,相繼出版了十余本書。這并非刻意為之,也偏離了我以德國現象學、古希臘哲學和梵文研習印度佛學為主的學術軌道。這兩條平行軌跡,最終因與中國妻子的相遇而交匯——當時她正在巴黎攻讀藝術史博士。那一刻,現代與當代中國以一種最迷人的方式向我敞開了大門。在此之前,中國于我僅是千年典籍與古老崇高藝術的集合體,其遙遠感如同我心中的古希臘。在我們第一個孩子出生前夕,我們決定定居北京,我有幸入職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自與中國“聯姻”以來,這份關系日益豐盈。我仿佛在與中華文化共舞一曲探戈,每當我向她邁進一步,她便稍退些許,向我展露更遼闊的風景;而當我因其他工作疏遠時,又是她主動靠近,將我更深地引入她的懷抱。奇妙的羈絆!
Q:As a visiting scholar of the "Qilu Visiting Research Residency Program", what are your expectations for visiting and studying in Shandong? If you are currently conducting a research residency, please share your feelings.
中國孔子網:您作為“齊魯訪學駐研計劃”的訪問學者,對赴山東訪學駐研有哪些期待?如果您正在進行駐研請您談談感受。
楊一心:對我來說,“齊魯訪學駐研計劃”是一個寶貴契機,將使我得以在儒家思想的發源地——齊魯大地進行駐研。對此,我懷抱著最深切的期待,我的駐研將專注于一個儒家思想的核心課題“法律規范與禮儀規范之間的關系”。這一分野不僅是中國文明的關鍵特征,甚至觸及文明本質的探討。這是一個頗具挑戰性的課題,除卻研讀中國古代典籍,還需同步鉆研羅馬法的拉丁文獻與天主教會關于禮儀的教義文獻。在孔子與孟子曾思索、傳道授業的這片土地上浸潤,定能為我的研究注入無可替代的源頭活水。近距離感受孕育了儒家思想的空氣、山水與人文底蘊,將使我得以超越純粹的文本研讀,更深刻地體悟禮法規范植根的文化母體與其生生不息的精神脈絡。我熱切期待著,在這片思想的圣地上,與千年的智慧傳統進行一場沉浸式的對話,從而更貼近研究的核心,探索禮與法在文明源頭的互動奧秘。
Q:The theme of this year's Nishan Forum on World Civilizations is ""Beauty in persity: Nurturing Understanding Among Civilizations for Global Modernization".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core meaning of this topic?
中國孔子網:今年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的主題是:“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文明間關系與全球現代化”。您如何理解這一主題的核心內涵?
楊一心:今年尼山論壇的主題宏大而深遠。就我個人而言,我尤其關注現代化這一核心議題。作為一個哲學與藝術概念,“現代性”本身充滿歧義,因而難以理解且易引發諸多誤解?,F代性存在兩種相悖的趨向:其一是創新導向,求新求變,通過某種程度地消解過去,調動當下資源以面向未來;另一種趨向則是將過去在當下重現,通過重新激活與復興傳統來開辟未來可能性。顯然,我屬于這第二種現代性陣營——這種現代性曾體現在 19 至 20 世紀歐美藝術家,以及一些延續海德格爾思想的哲學家。我由衷渴望一個在后一種意義上堅決追求現代化的中國。
Q:What positive role do you think the Nishan Forum on World Civilizations has played in promoting cultural exchange, mutual learning, and dialogue among civilizations?
中國孔子網:您認為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在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推動文明對話方面發揮了哪些積極作用?
楊一心: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構建了以"和而不同"為核心的平等對話平臺。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確立自己作為一流文化強國的地位極其重要—— 這本是其歷史地位,但外國尤其是西方仍時常忽視這一點。我們已見證美國如何通過文化政策確立霸權。就個人而言,我更偏愛中國文化。尼山文明論壇的深層價值在于將基于自我修養的優雅轉化為文明對話的倫理資源——它拒絕娛樂化、消費主義的文化霸權模式,轉而以“修身立人”的儒家實踐,為人類應對現代性困境提供精神出路。
Q:This forum also has sub topics related to "Confucian culture, family ethic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Confucian financial culture,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Have your academic research been involved? Please choose one to express your opinions.
中國孔子網:本次論壇還設置有關于“儒家文化、家庭倫理、中醫藥文化、金融文化、水資源利用保護、人工智能發展、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等方面的分議題,您的學術研究是否有所涉及,請選其一發表觀點見解。
楊一心:儒家學說是我主要研究課題之一,尤其關注其禮制哲學。對我而言,這比道德、社會或政治考量更為根本。禮制在西方世界已相對被遺忘,但我認為當前歐美社會面臨的諸多問題,其深層隱秘根源正是西方社會對禮儀的拋棄?!抖Y記》警示我們:當禮制被遺忘時,混亂、丑陋與暴力將侵蝕整個社會、人心與萬物,而痛苦也會瘋狂蔓延,正如指數級增長的心理問題和反復出現的社會危機所證明的那樣。
Q:Have you been invited to delivera keynote speech on the forum? If so, could you briefly outline your core points and their connotations.
中國孔子網:您是否在論壇發表主旨演講,若有,能否簡要概述下您的核心觀點及其內涵。
楊一心:我的發言主題基于西方的法制與儒家禮制這兩種規范形式的比較,探討這兩種規則之間的本質差異。儒家思想賦予了“禮”這一概念以極大的延展性。禮制不再局限于宗教動機主導的儀式展演,而是滲透至人類存在的各個維度——它既規范內心的情感流動,又調節家庭倫理秩序,更形塑公共生活空間??鬃釉凇抖Y記·仲尼燕居》中提出“制度在禮”,揭示禮制不僅是社會整體的規范性框架,更是建構社會制度的根本性原則。在中國,禮制何以成為社會生活的總體調節機制?或可通過儒家禮制觀念與西方法治傳統的比較研究獲得啟示。盡管禮與法同屬規范體系,二者在本質屬性上存在根本差異:首先,在制度生成機制層面,儒家禮治主義與羅馬法系影響下的歐洲法治主義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建構邏輯;其次,這種制度差異的根源可追溯至雙方原始宗教形態的分野;最后,從規范效力維度考察,禮的約束機制與法的制裁體系具有本質區別。三重比較將為我們揭示植根于不同文明土壤的規范體系,如何塑造了相異的社會治理范式。
我的目標是揭示儒家設計的這種存在方式的獨特性:沒有哪種文明像中國文化那樣深刻地思考儀式的行動意義。即便是印度,盡管它也是一個偉大的儀式文化發源地,也未能達到中國對此議題的思考深度。中國的禮制哲學是人類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編輯:張曉芮】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