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中西問 | 余德爍:聚焦文明對話,解讀儒家文化多元影響
2025-07-15 14:32:25 來源:中國孔子網
編者按:國外專家學者“齊魯訪學駐研計劃”是為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由山東省委宣傳部指導,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山東大學共同發起,山東出版集團大力支持,立足山東儒家文化資源富集優勢,架設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橋梁的一項重要舉措。
近日,“齊魯訪學駐研計劃”學者、余德爍(Yukteshwar Kumar)英國巴斯市前副市長、巴斯大學中英口筆譯專業主任接受中國孔子網專訪,分享其對中西文化交流的感悟和見解。

Q:How did you establish a connection with Chinese culture?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attractive trait of Chinese culture to you?
中國孔子網:您是如何與中國文化結緣的?您認為中華文化最吸引您的特質是什么?
余德爍:我與中國文化的結緣可以追溯到36多年前。我自大學時期便對東方哲學產生濃厚興趣,尤以中國的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為重點學習對象。此后,我有幸多次赴華學習與交流,親身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我看來,中華文化最吸引我的,是其強調“和而不同”的價值觀。這種對多樣性的包容,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追求,以及儒家提倡的“仁愛”精神,都在全球化背景下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中華文化以其內斂、平衡、注重家庭與社會責任的特點,深深吸引了我。
Q:As a visiting scholar of the "Qilu Visiting Research Residency Program", what are your expectations for visiting and studying in Shandong? If you are currently conducting a research residency, please share your feelings.
中國孔子網:您作為“齊魯訪學駐研計劃”的訪問學者,對赴山東訪學駐研有哪些期待?如果您正在進行駐研請您談談感受。
余德爍:作為“齊魯訪學駐研計劃”的訪問學者,我對山東懷有深厚的敬意。山東不僅是孔孟之鄉,更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此次訪學,我期待深入學習儒家文化在齊魯大地的當代表達與社會實踐,尤其關注儒學如何在現代社會中繼續發揮教化與倫理指導的功能。目前我的駐研工作已正式展開,我深切感受到山東人民的熱情與開放,學術環境非常友好,相關文獻與實踐資源也極為豐富。齊魯大地的文化底蘊與現代活力兼容并蓄,使我的學術探索倍感充實。我在山東大學、清華大學、人民大學等已經演講了好幾次,也希望有更多的機會在其他的學校和研究機構交流。
Q:The theme of this year's Nishan Forum on World Civilizations is ""Beauty in Diversity: Nurturing Understanding Among Civilizations for Global Modernization".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core meaning of this topic?
中國孔子網:今年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的主題是:“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文明間關系與全球現代化”。您如何理解這一主題的核心內涵?
余德爍:我認為這一主題的核心在于倡導文明間的平等、尊重與互鑒。“各美其美”強調每一種文明都有其獨特價值,不存在高低優劣之分;“美美與共”則提出各文明可以在相互欣賞、相互學習中共同進步。東方文化有它的特點,西方文化也有它的獨特的特征,我們必須要互相學習。在全球現代化進程中,避免文化霸權、倡導文明共生至關重要。真正的現代化不應是單一價值觀的擴張,而應是多元文明在交流中形成的和合共生。這一理念與儒家的“和而不同”高度契合。
Q:What positive role do you think the Nishan Forum on World Civilizations has played in promoting cultural exchange, mutual learning, and dialogue among civilizations?
中國孔子網:您認為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在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推動文明對話方面發揮了哪些積極作用?
余德爍: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為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者、政治家和思想家提供了一個高水平、深層次的對話平臺。它不僅推動了儒家文化的國際傳播,也有力促進了世界各國對中華文化的重新認識。更重要的是,該論壇在打破文明隔閡、化解文化誤解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通過持續的交流與合作,尼山論壇有效構建了跨文明互信機制,為全球治理、和平共處與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
Q:This forum also has sub topics related to "Confucian culture, family ethic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Confucian financial culture,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Have your academic research been involved? Please choose one to express your opinions.
中國孔子網:本次論壇還設置有關于“儒家文化、家庭倫理、中醫藥文化、金融文化、水資源利用保護、人工智能發展、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等方面的分議題,您的學術研究是否有所涉及,請選其一發表觀點見解。
余德爍:我長期關注東方文化、佛教文化、儒家文化與家庭倫理之間的互動關系。儒家文化歷來重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齊家”是基礎。面對當代家庭結構的多元化與個體主義興起,儒家家庭倫理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尊老愛幼、家庭責任與代際關懷等價值觀,不僅有助于社會穩定,也為解決當前全球范圍內家庭關系淡化、人口老齡化等問題提供了東方智慧。我認為,應將儒家家庭倫理進行現代性轉化,使其更好地與當代法律體系與社會結構相融合,既保留其文化核心,又能順應社會發展需求。
Q:Have you been invited to delivera keynote speech on the forum? If so, could you briefly outline your core points and their connotations.
中國孔子網:您是否在論壇發表主旨演講,若有,能否簡要概述下您的核心觀點及其內涵。
余德爍:我在本次論壇的演講題目是《孔孟仁政思想的當代意義:并論其對印度社會倫理與西方政治哲學的影響》。我在演講中提出,儒學不僅在中國具有深遠影響,對印度的家庭倫理與西方的社會責任觀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作用。通過對比儒家“仁義禮智信”與印度“達摩”(Dharma)體系、以及西方的社會契約理論,我指出儒學為構建全球倫理體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儒學強調個人修養、家庭和諧與社會秩序的整體觀,對當前世界多重危機(環境、倫理、社會碎片化等)具有重要啟發。
【編輯:張曉芮】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