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中西問 | 富萍萍:儒學實踐與人文領導的探索
2025-07-15 10:55:24 來源:中國孔子網
編者按:國外專家學者“齊魯訪學駐研計劃”是為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由山東省委宣傳部指導,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山東大學共同發起,山東出版集團大力支持,立足山東儒家文化資源富集優勢,架設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橋梁的一項重要舉措。
近日,“齊魯訪學駐研計劃”學者、美籍學者、寧波諾丁漢大學商學院行為學教授富萍萍接受中國孔子網專訪,分享其對中西文化交流的感悟和見解。
“齊魯訪學駐研計劃”學者、美籍學者、寧波諾丁漢大學商學院行為學教授富萍萍?
中國孔子網:您是如何與中國文化結緣的?您認為中華文化最吸引您的特質是什么?
富萍萍:我出生在中國,90年入了美國籍。但是家里父母沒有文化,自己又生長批林批孔的年代,所以只有在批判過程中學了幾句《論語》。從上小學一直到后來拿到博士學位從美國到了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對中華文化一直是無知的。我研究的是領導學領域,在香港時會給公司的老總們講課。我總是鼓勵大家要有自己的使命,告訴大家當領導一定要以大家的福祉為目標等,但是我自己一直困惑為什么需要那樣做,也講不清楚。所以,2010年女兒去美國讀大學后,我就讀了哲學系的碩士,主修中國哲學。然而,讀了才意識到自己是多么的無知。
當時,我和我的研究伙伴在研究過程中注意到了一些很“另類”的企業領導,比如蘇州固锝锝吳念博,方太的茅忠群,河北黃驊信譽樓的張洪瑞,寧波的華爾推剪的錢模星等,他們都推崇傳統文化。他們并沒有“清規戒律”,但是都用儒釋道的經典去教育員工、引導企業,他們的員工幸福指數很高,他們的企業也都是行業中的佼佼者。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開始學習傳統文化,讀了一些書,聽了很多講座,對中華文化有了一點點的認識。經過幾年的積累,雖然還只是開了個頭,但是我已經體會到為什么英國的歷史學家湯恩比先生會在70年代初整個中國經濟非常低迷的情景下,反駁日本的哲學家池田·大作,說21世紀引領世界的不會是日本而是中國;為什么徐梵澄先生說不是儒學需要我們“復興”,而是我們需要從儒學中汲取解決困境的智慧。
如果要說最吸引我的一點,那就是儒家的哲學是關于生命的學問。隨著生命的完善,大家對生命的意義的認識的提高,這個學問也會越來越有價值。一旦有更多的民族接受它,它最終就可以給世界帶來和平。
中國孔子網:您作為“齊魯訪學駐研計劃”的訪問學者,對赴山東訪學駐研有哪些期待?如果您正在進行駐研請您談談感受。
富萍萍:我參加了兩屆的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活動,也經常看見孔子網的一些分享,我感覺儒學世界研究中心的作用正在慢慢地從各方面顯現。26號那天聽了Pozzo教授的報告,又與隔壁辦公室的吳曉明老師交流了挺長時間,收獲很大。Maria Marneli跟我說,她這次來曲阜,學到的有關孔子的思想比她想象的要多的多,她也非常興奮。我意識到了儒學振興、傳播任重道遠,也充分感受到了國家、政府對這方面的工作的重大支持,以及中心在向世界介紹儒家文化、推動中華優秀文化將起到的重大作用。
我希望在剩下的時間里,能有更多的機會認識、接觸別的駐研學者,了解他們的研究方向,向他們學習,讓自己的研究能更加有深度、更有實際意義。我也希望中心能將駐研學者組織起來,在孔子網或其它地方開辟一個“駐研通訊”或“齊魯學者之聲”的平臺,供學者們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成果,推動儒學的傳播。
另外,我接觸了兩位年輕的中心的工作人員,發現她們對研究也很有興趣,其中一位是博士生,有自己的研究興趣;另一位是碩士生,但是對研究有很好的悟性。到濟南的第一天,因為人才中心內部系統的問題,用了整整4.5個小時辦入住,但是我們有了大把的時間討論研究的話題。我覺得中心的青年學者可以很好地發揮她們的特長,了解、跟蹤來駐研的學者的研究問題,同時系統地了解來駐研后的學者對中國、對孔子的了解的程度的變化,為駐研項目的長期運作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案。
中國孔子網:今年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的主題是:“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文明間關系與全球現代化”。您如何理解這一主題的核心內涵?
富萍萍:費老的這句話用極簡潔的語言非常精確、生動地道出了人與人、社群與社群,乃至國與國在文明交流的過程中應該秉持的姿態和努力的方向。我們商界的跨文化研究常常停留在發現彼此的不同處,并展示這些不同如何影響個人、企業之間的互動。很少有從“美美與共”的角度去作對比。我個人認為這是現代社會所有人都需要樹立的態度。有這樣的心態才有可能去發現、欣賞,并向他人、其它組織和民族學習他們的長處。
由于地理、自然環境的差異,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的特點都不同于西方文明,由此形成的哲學的內涵也不同西方哲學。我們既需要學習了解自己的文明史,也需要盡可能多地了解、欣賞別的文明史,了解之后才可以理解,理解之后方能互相欣賞。只有當各國都秉持那樣的態度,才有可能讓文明在和平的軌道上持續并深化。
中國孔子網:您認為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在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推動文明對話方面發揮了哪些積極作用?
富萍萍:我了解的非常有限。但是從我自己兩次參會聽到的非常有限的內容來看,我覺得論壇提供了一個各國學者可以交流思想、了解中華文化以及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平臺。我自己近10年來關注的是儒家的人文主義思想在企業界的運用,看到了非常可喜的結果。但是在與不同國家的學者接觸過程中,我意識到了國外有不少學者對中國文化,乃至中國的情況都了解甚少。我前年去波蘭,非常吃驚地發現,在信息網如此發達的今天,居然還有大學的教授把中國當成50年代的蘇聯。我在波蘭的大學里介紹中國的情況,有學生直接跟我說我介紹的情況與他們了解的中國不同。
百聞不如一見,讓國外對儒學研究有興趣的學者親眼看一下儒學在當今中國的發展和影響力,再向人介紹什么是中國的儒家思想,一定會很有效。隨著這樣的交流的增加,我相信文明論壇的也許就會最有效地向世人展示:為什么徐梵澄先生說儒學不需要“制度化”,而我們必須首先成為“精神化”的人,現代的中國乃至世界才有希望。
中國孔子網:本次論壇還設置有關于“儒家文化、家庭倫理、中醫藥文化、金融文化、水資源利用保護、人工智能發展、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等方面的分議題,您的學術研究是否有所涉及,請選其一發表觀點見解。
富萍萍:前面提到我們的研究主要是儒家文化在商界的應用,主要對象是領導,我們稱之為人文領導。人文領導注重領導致力于幫助人實現其完整的自我價值,而不是僅僅把人當作實現目標的工具和手段,這與儒家“學以成人”的核心價值觀是完全相呼應的。我們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讓那些看的見的技術手段、專業知識的作用變得越來越小,但是那些看不見的內在的品質、美德卻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我們對儒家人文領導力的研究始于2014年。當時我們注意到所調研中國企業的領導人表現出一些“不同尋常”的行為,例如:不計代價為員工提供學習人文思想的機會和條件,竭盡全力關愛、照顧員工及其家屬,投入大量時間和資源組織員工參與公益活動等,但是現有領導理論卻不能解釋我們的發現。后來,基于人文管理的有關文獻以及更多的訪談結果,我們提出了人文領導理論。通過召集不同國家的學者研究他們本國的人文領導案例,我們發現人文領導者在個人日常生活和企業管理活動中都自覺踐行人文價值觀,具體表現在整體性和發展性思維以及追求共同利益上,由此,我們得出了人文領導具有普適性但是領導的具體內容和形式會因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別的結論。為此,我們進一步結合儒家的人文主義思想,提出用儒家的明德立心、修己達人、 以義為利、 允執厥中以及知行合一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識別儒家人文領導的特征、行為和作用機制,以實現個人、企業和社會利益最大化。
最近這兩年我們又融入了AI的影響因素,認識到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就代表著所有組織都希望在人身上看見的美德。我們發現的儒家人文領導的五個特征——修己正心,人文關懷,人文教育,平等尊重,協和萬方——也集中、全面地反應了這些美德。我們下一步的工作就準備進一步闡明儒家人文領導如何通過自己的美德的感染、行為的感化,加上公司人文化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的強化,來引導鼓勵員工培養和打造自身的美德。美德是全人類都公認的行為中的要素。我們相信儒家人文領導對員工自身美德的打造的影響一定會吸引各國的學者結合自己國家的文化研究本國的人文領導,豐富領導力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為企業如何應對新時代的挑戰以及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中國孔子網:您是否在論壇發表主旨演講,若有,能否簡要概述下您的核心觀點及其內涵。
富萍萍:我這次投的稿子是我和清華大學的曲慶教授,以及希臘的Ioanna Patsioti和George Gotisis兩位哲學教授合作寫的。
眾所周知,在當今全球化的浪潮下,商業世界的快速發展與領導倫理缺失之間的矛盾愈發凸顯。一方面,全球經濟持續增長,商業活動日益頻繁;另一方面,商業丑聞頻發,如財務造假、不正當競爭等,這些事件背后反映出的領導倫理問題令人深思。傳統監管手段,包括法規制定和審計監督等,在應對這些問題時逐漸暴露出其局限性,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促使我們不得不從新的角度去思考領導力的培養,而美德倫理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亞里士多德和孔子作為東西方哲學的代表人物,他們的倫理道德學說都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亞里士多德提出了四樞德,強調美德是“極端之間的中道”,需要通過習慣養成,具有很強的情境依賴性;孔子在《論語》中闡述了儒家的五常德,認為這些德性是內在的,需要通過個人的持續努力和實踐來實現“君子”人格。然而,目前學術界大多數研究只是分別介紹或比較這兩位圣人的道德學說,缺乏將它們有機結合起來的研究。同時,現有領導力文獻對“美德”的定義也較為混亂,缺乏統一的框架。因此,我們希望通過整合亞里士多德和孔子的學說,提出一個理論框架,為那些希望培養自己美德并引導他人的人提供指導。
【編輯:宮英英】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