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榮,1957年10月生,浙江諸暨人。哲學系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教育部長江學者、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研究領域包括中國哲學、中西比較哲學、倫理學、形而上學等,在先秦哲學、宋明理學、中國近代哲學、道德哲學、形而上學等領域出版學術著作10余部,其中主要部分收入《楊國榮著作集》(11種,2009年出版,2010-13年出版的幾種著作未收入該著作集),10部著作先后在海外出版,多種論著被譯為英文、德文、韓文。此外,在《中國社會科學》、Philosophy: East and West、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等國內及國際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50余篇。
王陽明的心學涉及“心與物”“心與理”“心與事”“致良知”以及“本體與工夫”等多重方面。在心物關系上,王陽明認為“意之所在便是物”,其含義不在于以人的意識或心體在時空中構造世界,而是通過心體的外化活動(心的意向性活動)來賦予相關對象以意義,并由此形成意義世界。 [詳細]
如何理解經學?這是一個依然需要思考的問題。歷史地看,經學的建制化形態形成于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后,其更早形態則是以《詩》《書》《禮》《易》《春秋》等作為“文本”的經典之學。在漢以前,這些文本已存在,但并未取得建制化經學的形態。 [詳細]
隨著歷史的發展,人類的命運已經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從經濟的發展、普遍的安全到生態的維護,等等,人類在各方面都成為休戚與共的共同體。這種共同體既不同于個體性的存在,也不限于特定的地域、民族、國家;既非源于血緣的自然共同體,也非僅僅以利益關切為中心的利益共... [詳細]
荀子將“群”視為人區別于其他存在的根本之點。作為人存在方式的“群”不同于單純的“共在”,而是以有序化的生存為其形式,這種存在形式以“分”為條件,后者同時構成了社會穩定的前提。以“舉賢能”為主張,荀子將為政過程中實踐主體的作用提到重要地位,但同時又肯定禮法的... [詳細]
以“性與天道”為總體上的指向,中國哲學既有哲學之為哲學的普遍性品格,也包含其獨特的形態。與中國哲學的這二重性相關聯,對待中國哲學的態度也關乎認同和承認兩個層面。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