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文化是關注人的文化
體驗教育對中國傳統文化來講,尤其切題,傳統文化教育關鍵在體驗。體驗是生活的示范,也是走向生活的開始。傳統文化教育,是什么樣的教育呢?我個人認為傳統文化教育是人格養成教育。西方文化在其源頭處,重視的是自然,所以西方所有的哲學家都是自然科學家;中華文化在其源頭處,關注的是人,是人事,所有的哲學家都是政治家。無論是提出洪范九疇的箕子,還是以陰陽解釋地震的伯陽父,都是政治家,中國哲學家是用“陰陽”“五行”“和同”觀念解釋社會、人生。歷代哲學他們關心的重點是社會、是人生、是國家民族的命運的興衰存亡。中國文化從源頭處,關注的就是人本身,理想人格的塑造和養成是其重心。
教育是師生共同營造的一種生活
傳統文化教育并不僅僅是在課堂上的教育,而是學校、家庭、社會所形成的綜合性或立體性教育。今天,我們要倡導傳統文化體驗教育,校園的文化氛圍、老師的一言一行,學生之間的行為舉止,無不是學生人格養成的要素。遙想孔子當年,“游乎緇帷之林,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是何等富有詩情畫意場景!孔子并沒有每天給學生講多少大道理,但是,他一個人開出了四個專業即“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一人教了三千弟子,其中“身通六藝者”七十余人。在孔子那里,教育是一種生活,是師生共同營造的一種生活。
教育是學生、老師成長的模式,是老師和學生共同營造的一種成長氛圍和成長方式,這就是中國人所講的教學相長。教學相長,不僅僅指老師的教學方法在長、能力在長,更重要的是老師的生命在教學當中得到提升和生長。21世紀中國的老師,應該是和學生一同成長、和時代一同進步,使自己終身學習、提高的老師。
傳統文化教育是人格養成教育
歷史上,學生上學的第一天起,讀的第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同時是人的終身所要領悟的道理。中國人,把人性本善作為自己的信仰。好多人不善良了,何以哉?孟子說:失其本心。把良心,把最寶貴的人格尊嚴丟了,卻不知道找回來,這是人類最大的悲哀。教育一方面是要把丟掉的良心找回來,另一方面把尚存的和找回來的善良養成、發揚光大,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成為善良的人,而不是小人、惡霸。
那么怎么去培養善良人格?用傳統經典的智慧和圣賢人格的感召去養成學生的理想人格。好多老師不知道應該給孩子什么?教授傳統文化的目的是什么?我們常說,中華文明既需要薪火相傳,世代相守,又需要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問題是如何傳?如何守?誰去傳?誰去守?守不住,怎樣傳?傳不下去如何推陳出新或與時俱進。宋明理學家常說“為往圣繼絕學”,代代都是繼絕學,搞得中國人很悲催。面對21世紀,我們應當“為往圣開新學”。
那為什么要學習傳統文化?由此我又想起了梁啟超說的一段話:“讀《論語》、《孟子》一類書,當分兩種目的:其一為修養受用,其一為學術的研究。為修養受用起見,《論語》如飯,最宜滋養;《孟子》如藥,最宜祓除及興奮。”我們從事傳統文化教育,并不是為了讓孩子都成為國學大師,也不會為培養一兩個國學大師,舉全校之力,讓所有的孩子跟著陪綁。傳統文化教育重點就是梁啟超先生所說的:修養所受用,就是人格養成。
以梁啟超讀《孟子》為例:“讀《孟子》第一,宜觀其砥礪廉隅,崇尚名節,進退辭受取與之間竣立防閑,如此然后可以自守而不至墮落。第二,宜觀其氣象博大,獨往獨來,光明俊偉,絕無藏閃。能常常誦習體會,人格自然擴大。第三,宜觀其意志堅強,百折不回。服膺書中語,對于環境之壓迫,可以增加抵抗力。第四,宜觀其修養下手工夫,簡易直捷,無后儒所言支離、玄渺之二病。”他甚至要求學習者讓孟子精神深入意識之中,才最有宜人格生長。
有些老師從幼兒園就教孩子讀《道德經》,讀《心經》,讀《易經》,這嚴重違背了我們教育、教學的規律和人的心智和心理成長的發展過程,對此我極不贊成。一個老師不應該把自己的個人愛好、信仰帶入到傳統文化的教學中。人人做道士、成為和尚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人人成為一個君子是可能的,也是必需的。司馬光說過:“彼老莊棄仁義而絕禮學,非堯舜而薄周孔,死生不以為憂,存亡不以為患,乃匹夫獨行之私言,非國家教人之正術也?!毕穹鹄现g,乃匹夫獨行之私計,作為個人興趣、愛好無人能夠干涉,但不能代表國家教育的正道和常道。經典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就是人的成長教育。我們在誦讀經典當中,在學習經典當中,在感悟經典當中,是造成老師和學生,乃至全民族人格的共同成長。
(作者:顏炳罡,國際儒聯理事、山東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