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基礎與條件。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東曲阜9年多來,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成為全社會的重要共識,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成為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自覺行動。在黨的領導下,我國文化建設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黨和國家事業全新局面提供了強大正能量。
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部署推動,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分寶貴、不可多得的獨特資源。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學術界緊跟國家發展的步伐,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鍛造與“強起來”的新時代中國相匹配的思想學術文化軟實力。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要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對于整個哲學社會科學界而言,只有把中國實踐研究好、總結好,才能為實現更好發展、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更多思路和辦法。比如:“中國奇跡”的密碼是什么、中國經驗給人類社會提供了哪些啟示,等等。回答這些問題,需要扎根中國大地、聚焦偉大實踐、反映時代特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只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傳統文化精華,在今天的中國大地依然有著旺盛生命力,如何把這些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激活,是當下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我們應加快探索構建一種與中國式現代化相匹配、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對接的新的生活方式,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牢牢扎根。
(作者系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文史哲》雜志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