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文化的當下精神》這一書名,本身就隱含著傳統與現代、守望與拓新的相互關系,本書論說的重點在于中華傳統美德的闡揚。那么在道德嚴重滑坡的當下,儒家精神對于當代社會有著怎么的價值?針對這一主題,記者采訪了《中國文化的當下精神》作者牟鐘鑒教授。

記者:《中國文化的當下精神》這一書名,本身就隱含著傳統與現代、守望與拓新的相互關系。兩者之間,您希望自己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牟鐘鑒:一定是橋梁和渡者。
我寫作這本書,是希望能夠直面當下的問題,盡量以精練、通俗的語言,將中國文化是什么及其當代價值闡釋明白,希望有助于大家、特別是年輕人,走進中國文化,懂得中國文化的當下意義。
這本書是我近些年思考的一個總結,我并不期于系統完美,卻可說它們是從我生命深處流淌出來的,內含著真誠的人生體悟。
記者:從這本書中,我們讀到了您對儒學的現代命運和發展前景的關注,對國家文化命運的關注。
牟鐘鑒:圍繞中國文化的當下價值這一主題,我試圖闡明以下一些主要問題:孔子、孟子為中華文明做出了什么貢獻,儒學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有哪些經驗教訓,儒學在當代如何進行理論轉型,儒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聯系是什么,儒學在今日社會主要應在什么領域發揮作用和發揮何種作用,儒學怎樣推動中西文化匯通和新型國際關系建設,等等。
總之,這些年,或者說我的一輩子,都是在努力用時代精神激活儒學的恒在價值,以實現明體達用的目標。
記者:本書論說的重點在于中華傳統美德的闡揚,而當下的道德滑坡確讓大家心急如焚。
牟鐘鑒:重建儒家道德或是救世良方。因為作為社會德教的儒家,具有廣泛性、穿透性和開放性。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儒者,只要他愿意踐行“五常八德”,而不必到某一團體去申請登記,取得身份認可。性格溫和的儒家所提倡的溫和主義,會使各種信仰都溫和起來,這樣,各種信仰就能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互相包容,和諧共生,相得益彰。
記者:重建儒家社會德教需從哪些方面入手?
牟鐘鑒:最要緊的是,儒學自身需要創新。儒學必須有新的理論形態,才能適應當下社會的需要,較好地融入民眾的日常生活。
近年來持續不退的國學熱,說明社會需要儒學,但儒學不能僵化,需要更新。學者要在新的時代精神照耀下,從理論的層面上,多角度地闡釋儒家社會德教的真理性、普遍性和現代性。
記者: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古時儒者往往是一方鄉里的道德典范,今天我們重建儒家社會德教,該如何樹立道德榜樣?
牟鐘鑒:儒家強調“導之以德,齊之以禮”,與政府推行的“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并重的方略是契合的。推行公民道德建設,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反腐倡廉,有效清除貪污腐敗,建設廉潔奉公、勤政務實的官德,為社會樹立良好的榜樣。
社會需要民間的道德楷模,更需要官場的道德示范。如果官員只會在公眾場所談論道德,卻在背地里假公濟私、巧取豪奪,不僅其言行毫無公信力,還會敗壞道德的聲譽,出現更多的假人假言假事,使得社會道德繼續滑坡。
官員掌握著權力,尤其高官掌握著巨大的權力,因此要接受嚴格的監督,取消一切特權,防止權力的濫用。而制度建設的深層目標是在官員中培植廉恥之心,不僅敬畏法律,而且羞于貪瀆?!豆茏印氛f:“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要將廉恥提到立國之本的高度。
記者:有觀點認為,現在是市場經濟時代,儒家那一套只適合農耕經濟,不適用了。
牟鐘鑒:時代確實不同了。
古代家族社會依賴農耕經濟,它是儒家德教的社會基礎?,F代社會不依托于家族體系和家庭農耕,而以發達的工商市場經濟為支撐,它是當代儒家德教賴以生存的新的物質基礎,而儒商恰恰是將德教與當代市場經濟接通的載體。
儒商有三大特征:一是以義取利,誠信為本;二是以企為家,內部和諧;三是取之社會,用于社會。儒商自古就存在,而以近代為繁盛,如晉商、徽商,以及現代中國港臺、東南亞華商,皆有儒商可觀業績。大陸儒商起步較晚,在改革開放之后也呈現穩步發展的趨勢。
儒商隊伍的壯大,儒商文化的傳播,能夠有效消解市場經濟帶來的功利第一、人為物役的負面效應;同時又能以企業為后盾,推動道德文化的發展,用事實證明市場經濟同時也可以是道德經濟,義與利可以統一。唯利是圖、損人利己不是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道路。企業有信用,才能長久生存和發展。
記者:通讀您的書,讓人感受到,作為兩千多年中華思想文化主導與底色的儒學,在經歷了近百年西方文化的猛烈沖擊,和某段時間中國主流社會排斥、批判、乃至橫掃的嚴冬之后,依然不“死”,依然蓬勃。
牟鐘鑒:可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如今雖還不能說是芳菲滿園,卻也不再是“花果飄零”,而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當然,仍然有些深受反傳統的文化激進主義熏染的學者認為,這是一種“文化復古”現象,仍沿用“批孔”的思維模式予以抨擊。殊不知這是中華民族文化經歷揚棄之后的一次螺旋式升華,是事物發展否定之否定客觀辯證運動的表現;而民族文化在新形勢下的復興,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精神支撐。
我們正在經歷著中華文化自新文化運動以來又一次歷史性的變革,這一變革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其深刻性尚有待人們認真反思與覺解,更需要學界從學術理論的高度予以研討和闡釋,使更多的國人盡快脫出文化自卑的心理,實現文化自信和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