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之間的共同價值,“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世界著名哲學家、夏威夷大學教授、年過80的成中英表示,中西文化既有差異也有共性,兩者之間的共同價值是大家都深信一個共同正義,追求共同正義,以人和人的一種平等性為基礎,強調理性,追求理想的社會。 “中國文化從不排除自由人權,”他強調,只是要求兩者需體現在和諧與正義之中或兩者的基礎之上。
他稱,中華民族自古觀天察地,建立了一個陰陽對立而相輔相成的易道宇宙觀與太極創化哲學, 既能對應天地之道的實際,又能促使人類參與天地的生化,創造人類理想的未來,因而有 “一致百慮,殊途同歸”的生命自信與理念。 在此基礎上,他認為,論述中西文化的相對定位,一方面必須認識到中西文化與哲學的差異性以及其所以差異,也同時認知兩者最小的共同性與兩者最大的共同價值,然后基于善意的交往,來擴大兩者之間的共同性與共通價值,追求一個理想的人類社會。
中國文化絕不排除自由與人權
針對近年來西方頻頻提出的“中國威脅論”、“中國無人權”等質疑,成中英在“中華文明與人類共同價值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表示,西方強調的普世價值是自由與人權,中國文化強調的普世價值是和諧與正義,“中西對照下,中國文化并不排除自由與人權,只是要求兩者體現在和諧與正義之中或兩者的基礎之上。而西方文化則往往為了自由與人權,侵犯更多人的自由與人權,形成了霸權與自私的貪婪。”
他指出,在當代世界,中國發展了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社會主義,而西方卻是強調普世價值的資本主義或個人主義。在中西交往中,中國文化更顯示深沉廣博的厚德載物精神,也更能體現剛健自強的創造精神,而中國文化中所包含的此種剛健進取之德與包含融合之道既是人類原有的共同價值,也是人類可以發揮的共通價值,更是人類必須追求的理想價值。
共同價值需首先認可差異
他認為,認識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共同價值,首先要了解它們之間的差異。首先,西方文化不同于中國文化。“從古希臘開始,西方文化重視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西方文化是非農業文化,是以漁獵游牧作為基本的生活形態,對環境有征服占有的欲望,”他說,“作為游牧民族和漁獵民族,他們了解自然,利用自然,把自然當作工具達到生活的目的。這一點與中國的奉行天時、節制制用不同。這從古希臘和猶太民族可以得到證明。”如此,在古希臘文化強調認識自然本質、掌握自然規則的情況下,自然與人的關系是比較對立的關系,主客永遠不同。
而中國文化更具有包容精神和融合精神,注重人和自然的互動、和諧,人可以奉行天時地利,進行人文薈萃的創作。他稱,實際上,中國作為最早的農業社會,必須強調天人和諧、天人合一的精神,保證人在大自然中發揮人自身與自然的功能。
“比較中國文化,現代西方文化具有二元化,外在化、超越化、客觀化等特點,積極向外追求,把他者當成假想敵甚至武力征服他者,”他說,“但即使如此,中西文化間仍有共通之處。”
他指出,中西文化雖然處于不同的社會環境和背景,但是基于人存在的基本需要,中西文化仍有趨同性,可以形成概念價值上的一般性認識,追求人性的完滿和價值的發揮,追求平等和自由。但由于二者基本背景不同,實現方式自然也有不同。
“我們肯定中西文化中人的相同價值,人性是根本的,滿足人生活的根本需要。二者的人文價值就是要創造良好的環境,有一種走向世界整體的含義,”他說,“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影響,更好地實現經濟活力,更好地相互交往。”
他認為,中西雙方由于文化構建不同,可以形成一種互補,構成相輔相成的關系。“這是我們必須強調的,”他再次表明,“中西方文化的共同價值,來自雙方的良好愿望以及共同的能力達到這個目標。二者的基本目標、基本需要都是一致的,但實現方式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