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7日,在第七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上,北京大學哲學系安樂哲教授發(fā)表了題為“孔子其人所彰顯的關系性身份和主體性”的主旨演講。
安樂哲認為,《論語·子罕》篇中“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一章深刻揭示了孔子的自我認識和價值觀。“四毋”作為一個整體,其積極含義在于:對孔子而言,過一種道德的生活,不僅僅指遵守某種道德教義、依從某些既定規(guī)則。由此可以推論孔子有他自己所期許的一套總體的、自覺性高且詮釋性強的個人行為習慣,孔子畢生所追求的是務實的參與、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靈活的意愿、對他人之需求的敏銳與尊重,而非抽象的假設、對終局的執(zhí)著、固執(zhí)己見、對一己私利的過度關注,這種慣常的、高自覺性傾向足以激發(fā)人們對德行的自覺追求。
安樂哲從儒家角色倫理學的獨特視角分別闡釋了“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深刻涵義。“毋意”表明孔子在對人、對經(jīng)驗世界的理解方面反對臆測,把“人”定義為“仁”,標明了一個在活動中而非活動前、關系中而非關系外的具有批判意識和自我意識的主體。“毋必”反映了孔子對置身于“生生不已”這一宇宙法則之中的人類生命的開放式復雜性的一種覺悟。“毋固”為明于自省的人所必備,提醒人們只有在定義自我身份的活動中靈活反應,才能過一種道德上負責任的生活。“毋我”則說明了具有高度自覺意識的主體同時有著不可化約的社會性,不能以自我為中心。
安樂哲還提出,孔子的過程宇宙論回避了一切強目的論和唯心主義,它的焦點是如何更好地活在“當下”。作為一種個人的處事方式,孔子的“四毋”將行為與人類經(jīng)驗中最直接的東西——關系——聯(lián)系起來,并且專注于塑造一種習慣性傾向,而這種習慣性傾向在具體應對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時最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