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走三大洲,跨越中西間,如果選一個詞概括美籍漢學大師、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安樂哲的學術求索,那無疑是——儒學。
他先后在美國、中國、加拿大、英國等地求學,拿下中文、中國哲學的碩士和博士學位,并在劍橋大學做博士后研究,最后來到夏威夷大學執教。
他學貫中西,專攻中國哲學經典的翻譯和中西比較哲學研究,相繼翻譯了《論語》《孫子兵法》《孫臏兵法》《淮南子》《道德經》《中庸》等中國哲學經典;其著作《通過孔子而思》《期待中國:探求中國和西方的文化敘述》等糾正了西方人對中國哲學思想幾百年的誤會,清除了西方學界“中國沒有哲學”的成見,開辟了中西哲學和文化深層對話的新路。
在夏威夷大學,他還與同行們創辦起中國研究中心,并成立了世界儒學文化研究聯合會,使得這所學府成為溝通中西哲學的重要基地。
而其學術生涯的起點,始于中國香港。18歲那年,或許是出于對遠方的向往,安樂哲申請了到香港中文大學交換的機會。
上世紀60年代的香港,為他打開了別樣世界:在港中文崇基學院和新亞書院,勞思光、唐君毅、牟宗三等新儒家學派開山人物領他邁入中國哲學之門,帶他研讀《孟子》等古典原籍;同學贈送他《四書》,還給他取了頗有哲學范兒的中文名“安樂哲”,出自《論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作為研究中國哲學的專家,早在1985年,安樂哲就來過中國內地,他也在臺灣、香港、北京等多地擔任講座教授。從夏威夷大學退休后,他來到燕園,擔任北大博古睿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聯席主席以及哲學系人文講席教授。
未名湖畔,這位年屆七旬的老人過著“早四晚八”的規律生活,每晚8點入睡,清晨4點即起,開始一天的忙碌;為了屏蔽外界干擾,他幾乎不用手機,也與微信等社交軟件“絕緣”。他跟記者開玩笑,“我可能是中國最后一個不用手機的人。”僅有的一部手機,主要用于打車。所不同的是,學生與他溝通,郵件幾乎秒回。
在北大,他主要講授“比較哲學:中國與西方”“詹姆斯與孟子心理哲學”等課程。他認為,當今西方國家對中國的部分誤解,是因為他們對中國了解不夠,這更加需要中國的年輕人回歸傳統,并在國際上發出來自中國的聲音。為此,他專門開設“中國哲學經典的英譯研究”一課。來聽課的有30位學生,這些年輕人,需要每周都寫一個小報告,到了學期末還要用英文寫研究報告,并走上講臺用英文討論中國哲學。因為課程難度較高,學生戲稱,安老師的報告是每周末的“噩夢”。不過,安樂哲倒是樂在其中,他希望,“經過這樣的‘魔鬼訓練’之后,未來,這些年輕人能夠使用國際語言,把自己國家的儒學思想帶到國外。”
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安樂哲參加了5月15日下午舉行的“維護亞洲文明多樣性”平行分論壇。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召開,在他看來,正當其時,“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讓每個國家擴大自己的文化傳統,并加強彼此之間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