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于“古”——當代中國非遺舞蹈的時代內涵
2025-09-20 16:23:17 作者:范堡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薄暗诙€結合”從“魂脈”和“根脈”的高度,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強化了中華文化的主體地位,也為解碼中國非遺舞蹈的時代內涵奠定了重要的理論根基。作為承載民族歷史記憶與文化基因的活態載體,當代中國非遺舞蹈的時代內涵體現在其對文化主體性的構建與彰顯、對藝術創新的推動以及對社會價值的承載。
中華文化主體性的構建與彰顯
中國非遺舞蹈的時代內涵突出體現在對中華文化主體性的構建與彰顯。從文化層面看,非遺舞蹈承載著中華民族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舞蹈既是獨特文化基因的載體,也是人性共通性的體現。比如,漢族花鼓燈凝結著農耕文明的歡悅,藏族弦子寄托著對自然的感恩,朝鮮族農樂舞傳遞著對生活的熱忱與族群的靈動……這些舞蹈形態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在“第二個結合”視域下,這種承載能夠進一步激發民族自豪感與認同感,從而夯實中華文化主體性的根基。
從社會層面看,非遺舞蹈的時代內涵還體現在其作為文化符號的社會價值。其以獨特的肢體語言凝聚民族情感、促進文化交融。中央民族歌舞團創作的達斡爾族群舞《打歌打舞》源自達斡爾族的罕伯舞,傈僳族《阿尺木刮斗嘎來》脫胎于傈僳族的阿尺木刮,哈尼族奕車人女子群舞《木屐聲聲》深植于哈尼族奕車人舞蹈傳統。這些源自非遺、承載非遺內涵的舞蹈,在當代舞臺上成為各民族溝通的橋梁。
這種社會價值在全球化背景下更顯珍貴,它既堅守著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又以開放的姿態推動多元文化共生,這正是文化主體性在當代社會中的生動實踐。
藝術創新在傳承中重構
中國非遺舞蹈的時代內涵,還體現在對藝術創新的推動與滋養。作為獨特的藝術形態,非遺舞蹈以其多樣的風格、鮮活的表現形式,為當代舞蹈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非遺舞蹈的藝術價值不能局限于對歷史形態的復刻,而要為現代藝術理念注入民族底色。比如,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評獎獲獎作品中,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朝鮮族女子群舞《阿里路》,從朝鮮族長鼓舞中提取靈動的鼓點韻律與舒展的肢體語匯;藏族群舞《阿嘎人》根植于藏族人民打阿嘎的勞動節奏;中央民族歌舞團蒙古族男子群舞《戰馬》,則從蒙古族摔跤舞等非遺元素中汲取豪邁氣質。這種傳統為體、創新為用的融合,讓中國舞蹈藝術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獨特的民族風格,避免了藝術表達的單一與空洞。
中國非遺舞蹈的這種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具體實踐中尤為鮮明,無論是將非遺舞蹈元素與現代舞蹈技術結合,還是以當代審美重構傳統舞蹈敘事,都彰顯了非遺舞蹈并非僵化的“過去式”,而是能與時代審美對話的“進行時”。其不斷豐富著中國舞蹈的藝術寶庫,也讓世界看到中國舞蹈既扎根傳統又面向未來的藝術品格。
非遺舞蹈的當代實踐
近年來,非遺舞蹈的傳承與發展呈現出積極態勢。但同時,在全球化與現代化的沖擊下,部分非遺舞蹈的文化內涵與藝術特色逐漸淡化,暴露了部分非遺舞蹈在當代語境中的適應難題,也推動著非遺舞蹈傳承者在堅守文化本真的同時探索創新路徑。
中央民族歌舞團打造的《舞彩繽紛》《舞彩家園》等大型舞蹈晚會,緊扣時代需求,將非遺舞蹈推向更廣闊的舞臺。北京舞蹈學院的藝術實踐項目《沉香》自2014年啟幕以來,始終以時代需求為導向深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化,不僅培育出一批兼具傳統功底與創新思維的高水平舞蹈人才,更推動非遺舞蹈與現代教育體系深度融合,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教育領域活化的生動注腳。
中國舞蹈“荷花獎”評獎則以時代審美為標尺,激勵舞蹈創作者從非遺寶庫中汲取靈感。民族民間舞獲獎作品既深挖傳統民間舞蹈的文化根脈,又以當代視角重構敘事,結合現代舞技術增強感染力,讓非遺元素在二次創作中與時代精神同頻共振,充分彰顯了非遺舞蹈在當代藝術創作中的鮮活生命力。
在近年來的舞劇創作領域,“非遺熱”正蓬勃興起,舞劇創作者敏銳捕捉到非遺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價值與藝術魅力,紛紛將其融入舞劇創作之中,如展現潮汕文化魅力的舞劇《英歌》、展現苗族生活風貌的《二十四時舞》等。這些舞劇都通過對非遺元素的巧妙運用,在舞臺上呈現出極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非遺元素的加入不僅為舞劇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也讓舞劇成為非遺傳承與創新的新載體,以更具觀賞性和感染力的方式,將非遺傳遞給更廣泛的觀眾群體,為舞劇創作開拓了新的方向與思路。
中國非遺舞蹈的時代內涵,是“第二個結合”理念在文化領域的生動詮釋。它以文化主體性為核心,融合民族精神與時代價值,以藝術創新為動力,連接傳統基因與當代表達,以實踐探索為路徑,平衡傳承張力與發展活力。在當代語境中,非遺舞蹈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增強文化自信、促進社會和諧、豐富藝術寶庫的重要力量。理解其時代內涵,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代價值的再認識,也是其未來發展的重要前提。不止于“古”,我們要在傳承中創新,在守正中開新,讓非遺舞蹈在時代浪潮中始終彰顯中華文化的主體性與生命力。
(作者系北京市文聯文藝家服務中心副主任)
【編輯:】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