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來專著《竹帛〈五行〉與簡帛研究》新版出版
2025-09-25 11:16:49
![]()
北京大學出版社2025年8月
內(nèi)容簡介
本書匯集了陳來教授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關于出土簡帛文獻的研究,作者系統(tǒng)梳理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簡帛文獻出土對先秦思想史研究的深遠影響,特別聚焦于馬王堆帛書《易傳》、郭店楚簡《性自命出》及竹帛《五行》篇的哲學詮釋。作者從思想史視角切入,開創(chuàng)性地將哲學分析與歷史語境相結(jié)合,將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相結(jié)合,將出土文獻置于思想史動態(tài)網(wǎng)絡中進行考察,突破了傳統(tǒng)文字學與文獻學的研究局限,通過傳世文獻與出土材料的互證,重構了先秦儒學的發(fā)展脈絡。
作者簡介
陳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館館員,教育部社科委哲學學部委員,清華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副理事長,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院長。著作四十余種。
目錄
史料困境的突破與儒家系譜的重建 ——郭店楚簡與先秦儒學研究/ 1
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篇初探/ 20
郭店楚簡儒家記說續(xù)探:《尊德義》與《成之聞之》/ 44
一、《成之聞之》/ 45
二、《尊德義》/ 57
三、《性自命出》和《六德》/ 69
四、關于《語叢》一、二/ 72
郭店楚簡《性自命出》與上博藏簡《性情篇》/ 78
郭店楚簡《性自命出》與儒學人性論/ 84
一、郭店楚簡的人性說的再分析/ 85
二、先秦儒家人性論的主流/ 97
三、人性說在儒學傳統(tǒng)中的地位/ 101
竹帛《五行》為子思、孟子所作論/ 106
竹簡《五行》分經(jīng)解論:《五行》章句簡注/ 121
一、上經(jīng)/ 122
二、下解/ 125
竹簡《五行》與子思思想研究/ 130
一、論五行、善、德/ 132
二、論仁、智、圣之思/ 139
三、論聰明、聞見、圣智/ 143
四、論仁、義、禮之端緒與發(fā)作/ 148
五、論心與慎獨/ 152
六、子思五行說中的“圣智”與“仁”/ 155
七、圣智說的政治解讀/ 166
帛書《五行》說部與孟子思想探論/ 174
一、德氣說/ 175
二、聰明圣智說/ 181
三、天道說/ 185
四、舍體說/ 191
五、仁義說/ 199
六、大體說/ 205
七、《五行》與《孟子》/ 209
馬王堆帛書《易傳》與孔門易學/ 220
一、帛書與今本《系辭》/ 221
二、帛書與今本《易傳》/ 234
三、《系辭》與孔門易學/ 246
四、《系辭》道家說駁議/ 252
馬王堆帛書《易傳》與先秦易學的分派/ 259
一、尊德義——帛書《要》/260
二、明成敗——帛書《易之義》《二三子問》/ 264
三、占吉兇——帛書《系辭》/268
四、兼三才——小結(jié)/ 275
馬王堆帛書《易傳》的政治思想——以《繆和》《昭力》為中心/ 277
后記/ 301
“博雅英華·陳來著作集”后記/ 304
文章選讀
20世紀70年代以來,與哲學思想史有關的簡帛文獻的新發(fā)現(xiàn),主要是馬王堆帛書和郭店楚簡、上博楚簡。如果說,70年代馬王堆帛書出土后主要是文字學學者參與研究的話,那么,9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思想史學者介入出土簡帛文獻的研究,如郭店楚簡的發(fā)表和研究一開始就和思想史研究學者有關。目前,簡帛研究仍以文字學、文獻學學者為主,在哲學思想的討論方面不夠深入,這種局面應當改變。思想史研究的學者,不僅長于思想的哲學分析,也比較熟悉傳世文獻,理應在簡帛研究領域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事實上,在郭店楚簡的研究方面,思想史學者已經(jīng)顯示出了自己的優(yōu)勢。
我對簡帛文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第一是馬王堆帛書《易傳》。我最早接觸簡帛文獻是90年代前期馬王堆帛書《易傳》剛剛發(fā)表的時候,我寫了《馬王堆帛書易傳與孔門易學》,1994年發(fā)表于《國學研究》第二卷。后來,因參加臺灣舉辦的易學會議,寫了《帛書易傳與先秦儒家易學之分派》,發(fā)表于《孔子研究》1999年第4期。比較新寫的是《馬王堆帛書〈易傳〉的政治思想——以〈繆和〉〈昭力〉二篇之義為中心》,已發(fā)表在《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
第二是郭店楚簡。以其中的《性自命出》為中心。1998年4月在北京南口開會時我與龐樸先生提起新印郭店楚簡文本,力促龐先生找來其中的儒家簡文本一起討論。當時龐先生在國際儒聯(lián)任職,隨即與同在國際儒聯(lián)的姜廣輝先生共同推動,于4月下旬影印了郭店楚簡的儒家文獻,分給在京的一些學者進行研究。分配給我的是《性自命出》,龐先生特別說,把最難的給你,于是我在4月底寫就了研究此篇的初稿《荊門竹簡之〈性自命出〉篇初探》。5月2日在國際儒聯(lián)舉行了郭店楚簡儒家文獻的第一次研討會,我在會上以此篇的人性論及其與子游的關系為中心講了我的研究,這應當是有關此篇的最早的研究,此文在1998年6月發(fā)表于《孔子研究》第3期,也刊載于次年1月出版的《中國哲學》第二十輯。1998年秋天,我又寫了《郭店竹簡儒家記說續(xù)探》,2000年1月刊載在《中國哲學》第二十一輯。1999年夏參加香港中文大學50年校慶會議,我提交了論文《儒家系譜之重建與史料困境之突破——郭店楚簡儒書與先秦儒學研究》,并以此文參加了當年秋天在武漢大學的郭店楚簡國際研討會,故此文分別刊載于這兩次會議的論文集,武漢大學的論文集是《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此文又由友人吾妻重二教授譯為日文,題《郭店楚簡の儒書と先秦儒學》(載《中國文學會紀要》第二十一號,平成十二年三月)。由于上博楚簡各冊出版較慢,所以我只在2001年寫了《郭店楚簡〈性自命出〉與上博藏簡〈性情論〉》,刊于《孔子研究》2002年第2期,將兩個文本作了初步比較,以后便未再跟進上博簡的研究了。2005年因參加龐樸先生在山東大學主持的儒學研究中心的會議,我對《性自命出》的思想義理重新加以研究,寫了《郭店楚簡與儒學的人性論》,刊于《儒林》第一輯,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
第三是竹簡帛書《五行》篇。2006年夏在哈佛,當時學校已經(jīng)放假,教授、學生多不在校內(nèi),于是從燕京圖書館借一堆書,專心研究竹帛《五行》篇,一共寫了四篇論文,即《竹帛〈五行〉篇為子思、孟子所作論——兼論郭店楚簡〈五行〉篇出土的歷史意義》(刊于《孔子研究》2007年第1期)、《竹簡〈五行〉章句簡注——竹簡〈五行〉分經(jīng)解論》(刊于《孔子研究》2007年第3期)、《竹簡〈五行〉篇與子思思想研究》[刊于《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帛書〈五行〉篇說部思想研究——兼論帛書〈五行〉篇與孟子的思想》(刊于《中華文史論叢》2007年第三輯),從作者、章句、思想等方面對《五行》作了比較系統(tǒng)的研究,全面地提出了我自己對《五行》篇新的看法。
本文節(jié)選自《竹帛〈五行〉與簡帛研究》的“后記”,為方便閱讀,注釋已刪。
【編輯:】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