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暉著《以儒學為方法》出版
2025-09-22 15:39:07

“通志堂·當代經學研究文叢”
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25年9月
內容簡介
本書對于儒學的研究,重在探索在中國研究中建構自身的方法論。本書從社會結構、政治制度、倫理道德、哲學思想四個維度出發,試圖扭轉當前儒學研究中的一些不良傾向,努力重建儒學的整全面相。作者指出,社會行為的公共性即為政治,包括政治哲學與政治制度;社會行為的個體性即為道德,包括道德哲學與道德范式。道德和政治構成了一定人群的基本行為模式。而對行為模式予以解釋,對道德提供論證的是哲學思想。何以能夠以此行為模式行事的根基,則是與倫理道德和政治制度相適應的社會形態。
本書對儒學的四重結構進行了系統的剖析,并由此深入論述了儒學在中國古今之變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發揮出這一作用的條件。由此,作者強調,儒學不是研究的“客觀”的對象,而成為理解中國、面向未來的研究方法。
作者簡介
李若暉,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經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中國哲學、中國德性政治史、中國古典語言文獻研究。著有《老子集注匯考》《不喪斯文:周秦之變德性政治論微》《久曠大儀:漢代儒學政制研究》等。
目錄
序 儒學與中國的方法透鏡/任劍濤1
緒論 儒學:由對象到方法1
第一節儒學的現代境遇1
第二節思想與制度7
第三節儒學作為方法13
第一章 儒學的制度之維及中國哲學之成立21
第一節“中國哲學”作為傳統思想之棺槨23
第二節“創造歷史”與創造未來35
第三節文之得喪任諸己51
第四節“漢家制度”與“治出于二”57
第二章 第一維度:社會結構75
第一節家內結構75
第二節喪服與昭穆89
第三章 第二維度:政治制度118
第一節古代中國地方力量“自下而上”的運作:重論
費孝通“雙軌政治”119
第二節寓封建于郡縣:論費孝通“雙軌政治”的歷史
真實142
第四章 第三維度:倫理道德166
第一節“倫”的語義與哲理166
第二節“無父無君”之孝:曾元養曾子之哲學分析182
第五章 第四維度:哲學思想193
第一節論正常之惡:郭店竹書《魯穆公問子思》的哲學
分析194
第二節人何以能質疑鬼神:上博竹書《鬼神之明》中的
人之知202
第三節論非暴力被動強制:古公亶父避狄之哲學
分析212
第六章 儒學:真實認識中國231
第一節重返費孝通思想的歷史視野231
第二節賤籍與身份社會245
第三節中國古代對于君主專制的批判252
第七章 余論:儒學與中華文明之未來279
第一節儒學必須補課279
第二節儒學與血緣282
第三節皮錫瑞與“王朝經學”之終結287
參考文獻294
后記316
【編輯:】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