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喆:《春秋》“王正月”與“公天下”精神
2025-10-18 12:13:01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郜喆
在一般認知中,“大一統”往往是政治權力集中的代名詞。然而,回顧此理論的源頭——《春秋》學,我們可以發現,“大一統”的背后乃是“公天下”的精神。“大一統”出自隱公元年《春秋公羊傳》:“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它是對《春秋》“五始”中“王正月”的解釋。其中,“正月”指的是歷法中的一年之首月,人們使用王者制定的歷法,代表了天下人對天子政教的服膺,是故“王正月”象征著“大一統”政教格局的開端。在漢代《春秋》學中,王者之正月覆蓋天下,并不具有不言而喻的正當性,它以“三統說”為前提。在此學說中,歷時狀態下的三代王者各有一種“正月”,共時狀態下的天下之中又同時存在著三種“正月”,故有“三統”。因此,時王之統乃為彰顯天下中的一統,故為“大一統”。辨析“王正月”成立的邏輯,我們既可以明確古人理解“大一統”的本意,又可發掘其背后的“公天下”精神。
“三正”之月與“王正月”的確立
在《春秋》學中,“王正月”意謂從“三正”之月中選取一月作為時王歷法之首月。董仲舒是西漢《春秋》學之翹楚,他在《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中詳細闡述了“三正”之月的形成。所謂“三正”之月,指的是夏歷正月、十二月、十一月。正月之時,日月合朔于營室之宿,北斗星斗柄指向寅位,萬物“萌達”,其色為黑;十二月之時,日月合朔于虛宿,北斗星斗柄指向丑位,萬物“始芽”,其色為白;十一月之時,日月合朔于牽牛之宿,北斗星斗柄指向子位,萬物“始動”,其色為赤。三者與自然時間相反,分別是連續三個朝代歷法的正月,故為“三正”。
于是,依據每月物象之色,每個朝代依次為“正黑統”“正白統”“正赤統”。不僅是正月,每一統之朝代,亦有相應的禮器制度以彰顯其統:“正黑統”之朝,其朝服、衣冠、樂器、車馬、旌旗、犧牲皆為黑色;“正白統”之朝,以上器物皆為白色;“正赤統”之朝,以上器物皆為紅色。每一統的器物顏色皆要與其統之色符合,如此一來,每一朝代居于何統則顯而易見。
王者將本朝之統的顏色布滿各種器物,并不是向世人夸耀自己的統治,而是向上天告知自己的統治已經開始:“古之王者受命而王,改制稱號正月,服色定,然后郊告天地及群神,遠追祖禰,然后布天下。”王者之統色法物象之色,物色之變皆源于天道的運轉,故王者之統亦來源于天命。因此,新王在郊祀時以己之統色回稟上天,表明其統治的正當性正是天道。而在例行的禮樂活動中,所有物件也都與正統之色相合,以合天命。因此,新王受命之后要改易正月與服色,這便稱為“改正朔,易服色”。
每一個朝代的統治都要經歷“改正朔,易服色”的過程,方可宣告新政權的正式開始。因此,“王正月”僅指時王之正月,其后若有新王受命,便會出現新的“王正月”。換言之,沒有哪個朝代能夠始終葆有天命,壟斷歷史。王朝德運式微,新的正統必將產生,這體現了“王正月”在時間秩序中的公共性。
“存二王之后”與“公天下”
除了時間上“王正月”的遞禪,天子亦應通過“存二王之后”的方式,將前二代王者之統,保留在天下之中。董仲舒以為,經典中的王者皆會“存二王之后以大國,使服其服,行其禮樂,稱客而朝”,將前二代王者的后人封以最高的公爵及最廣的方百里之地,并任其按本朝之統的物色行使禮樂。例如,商湯受命為“正白統”,“親夏故虞”,將舜、禹的后人封于大國;周文王受命為“正赤統”,“親殷故夏”,將禹、湯的后人封于大國。《春秋》亦是一代,其受命為“正黑統”,“親周故殷”,將湯、周文王的后人封于大國。在《春秋》的大國中,只有“王者之后”可稱為“公”,同于天子三公,可謂諸侯中最尊之爵。東漢鄭玄在《駁五經異義》中言之甚明:“言所存二王之后者,命使郊天,以天子禮祭其始祖、受命之王,自行其正朔、服色。”二王之后是時王之客,與天子共存在大地之上,甚至可以行使天子之禮。此即《春秋》學中的“通三統”之說。《禮記·禮運》亦云:“杞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杞、宋二國皆可郊祀始祖,異于其他諸侯。
“通三統”保證三代王者之統皆存于天下,故漢人多強調此學說背后的公共價值,如西漢劉向說:“王者必通三統,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獨一姓也。”“三統”并見體現了天命的公共性,“二王之后”的存在使得天下人皆知天命不專于一家。對此,谷永又說:“方制海內非為天子,列土封疆非為諸侯,皆以為民也。垂三統,列三正,去無道,開有德,不私一姓,明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谷永之言直接將“三統”之法等同為“公天下”之法。值得注意的是,他強調天命不私于一姓,即在“家天下”的時代中,諸如“三統”之法的內核依然是“公天下”的精神。這也說明“家天下”與“公天下”并不是完全相悖的概念,“家天下”提供了展開政教的基本框架,“公天下”則是其背后的基本價值。因此,王者若無道,無法承擔“公天下”的使命,亦應被天命黜退。漢昭帝時,眭弘便引董仲舒“雖有繼體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之言,諫言昭帝“求索賢人,禪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順天命”。正是要求天子遵循天命,禪讓帝位,并自居“二王之后”的爵位。
此外,除了以方百里之公爵保存前二代王者后人外,天子還要將“二王后”前五代的王者黜退為“帝”,如商湯要“絀唐謂之帝堯,以神農為赤帝”;周人“改號軒轅謂之黃帝,因存帝顓頊、帝嚳、帝堯之帝號,絀虞而號舜曰帝舜,錄五帝以小國”。帝之后人的存續與“二王后”不同:“絀三之前曰五帝,帝迭首一色,順數五而相復。”五帝以五行相生的次序排列(木、火、土、金、水),如商湯時神農為赤帝、帝堯為末;周文王時軒轅為黃帝、帝舜為末。漢人多以帝之德同于天而高于王,為何在封國時,德卑之王為大國,德尊之帝反而是小國呢?對此,董仲舒解釋說:“帝,尊號也,錄以小何?曰:遠者號尊而地小,近者號卑而地大,親疏之義也。”在自然的歷史時間中,帝比王更為久遠,帝者之跡也少于王者之跡,故二者有遠近、親疏之別。所以五帝邈遠,其后只為小國,奉祀其祖,不可以也不可能“服其服,行其禮樂”,與“二王之后”有著顯著區別。如此一來,類似“通三統”,天子封五帝之后亦稱作“昭五端”。
五帝之后雖為小國,但也加強了天子政教的公共性。所以,董仲舒說:“三統五端,化四方之本也。”天子即位,必依“昭五端,通三統”之法分封帝王之后,天下諸侯才會服膺時王政教,接受“王正月”。因此,夏、商、周三代王者國都不同,但受到天下人的景仰,其地皆可稱“中國”。董仲舒又言,“三統五端”是天子“統天下,朝諸侯”的“端要”。這便說明,王者只有妥善安排前代王者的后人,才可以達成“大一統”的政教格局。
“王正月”背后的公共性
總結而言,《春秋》“王正月”的邏輯,在時空秩序的層面上體現了“大一統”的公共性。在時間層面上,“三正”之月的遞禪,揭示了天命的不斷變化。王者需要確立其自身的統系,彰顯一統以呈現本朝的天命。在空間層面上,同一片時空中存在三個王者之統。一旦時王之統遭到人們的質疑,二王后的存在就會形成一種威脅。王者若修德,挽救民心,便可重獲天命認可;若失德無道,時王亦會成為二王之后。二者互為表里。因此,“王正月”的書法貫穿古代,凸顯天命“唯德是親”的公共性;“大一統”也塑造了古代王朝存在的基本形態,在歷史中影響深遠。
《春秋》“為漢制法”,漢代官方也曾更改歷法、服色,尋找王者之后、并予以爵位土地。然而,西晉之后不再“改正朔”。歷史中的“王者之后”,其規模遠非《春秋》規定及董仲舒解釋的“存二王后”之法可比擬。后世王朝雖大多承襲了漢代的政治習慣,但“三統五端”難以在現實中成為“化四方之本”的法則。不過,溯及源頭,漢代《春秋》學的“大一統”仍部分塑造了古代王朝政教的公共性,在歷史中影響深遠,在古典思想中閃爍著光輝。
(作者:郜喆,系中國政法大學國際儒學院講師)
【編輯:張曉芮】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聚焦儒醫融合 國際儒學聯合會第十五次普及工作研討會在山東東阿舉辦——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孔子學堂同步揭牌
- 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秘書處)2025年度干部能力提升培訓班在濟寧(汶上)干部政德教育基地舉辦
- 深刻認識五年規劃彰顯的制度優勢
- 新時代“實”字說
- 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從“十四五”看中國答卷
- 打造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的城市歷史文化街區
- 聚焦儒醫融合 國際儒學聯合會第十五次普及工作研討會在山東東阿舉辦——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孔子學堂同步揭牌
- 聚焦儒醫融合 國際儒學聯合會第十五次普及工作研討會在山東東阿舉辦——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孔子學堂同步揭牌
- 聚焦儒醫融合 國際儒學聯合會第十五次普及工作研討會在山東東阿舉辦——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孔子學堂同步揭牌
- "Village Basketball Association" Ignites Rural Passion
- China's Ancient Musical Instruments Exhibition Debuted in Saudi Arabia
- Zhejiang Museum Launches AR Guide Glas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