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芝慶 | 共道與責善:孔孟荀的友情觀
2025-10-13 14:56:02 作者:劉芝慶
“朋友”是儒家五倫之一,既是個體修身立德之助力,亦是群體互助、成就美善風俗的倫理基石。到底什么樣的朋友才能算是真朋友?又該如何看待朋友?從朋友身上,能看出自己的什么?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論友誼的特色為何?繼承了哪些傳統?又分化出哪些理念?在當今世界,這些觀點又能有哪些啟發?本文即從朋友的角度,重回儒家經典,思考其與修身之道的關系。
一、孔孟荀論友誼
司馬牛曾抱怨:“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的回答是:“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論語·顏淵》)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是否真的就能四海之內皆可為兄弟呢?后世注釋者就不太同意這個說法。朱子就說這是子夏為了寬慰司馬牛,讀者不可以辭害意。胡安國更說子夏“意圓而語滯”,若孔子就不會說這樣的話,因為子夏自己不能實踐其言:“子夏知此而以哭子喪明,則以蔽于愛而昧于理?!保ㄖ祆洌骸墩撜Z集注》)
四海之內,皆可為兄弟,未必可坐實,故《論語》論朋友之道,不能只從這句話來看。《論語》開篇就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這個“不”字,說得極為有意思。照理來講,朋友遠道而來,見故友,話當年,述情誼,又有何“不”字可說呢?孔子強調“不”字,用意不在于否定,而是提醒、反思、自覺:正因多數朋友非但沒有責善之道,反而是呼人引伴,酒肉朋友,追逐欲望,難以共學。這種朋友之道,自然無真正的“樂”可言,故朱熹解釋這段話說:“朋,同類也。自遠方來,則近者可知?!保ā墩撜Z集注》)
孔子所說的“朋友”,自有分別,應該是“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真正值得交往的,是那種正直可信、寬厚通達、學識廣博之人。若是損友,即便遠道而來、貌似歡樂,也非真樂。
因此,朋友是要有所選擇的。擇交,不是濫交,更不是自命清高,不愿與人來往;而是因為明白朋友之道,清楚認識人,了解對方的性情,才能有所分辨。交朋友,不僅僅是結伴,更是一種互相學習、共同成長的過程,就像曾子說的“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也如子夏所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說是未學,實在也可稱之為學了。(參見《論語·學而》)
由此可見,要踐行友朋之道,自己得先成為君子才好。朋友之間交往的原則,往往得以君子的方式來處理,氣類相投,彼此吸引,學而時習之。故友朋之道,朋友的性格當然很重要,如“益者三友”之類,可是自我的修養,君子的德行,更不容忽視。洪亮吉對孔子的這些觀點就非常贊嘆。他說孔子弟子或至三千人,卻從沒聽過如孫臏、龐涓之類,勢同水火,彼此不容,傾軋互斗:“又同師而學者至三千人,卒未聞有起而相軋者。其敬師如此,待友又如此。語有之:‘同志為朋,同學為友。洵可謂同志同學者也。’”(《更生齋集·春秋時仲尼弟子皆忠于魯國并善守師法論》)可為同志同學,共同適道,如此友誼,敬師尊師,也是必然之舉了。
這種互為主體性的動態關系,其實就是儒家一直強調的友朋之道。而孔子的論述,或有語焉未詳、欲說還休之處,留下了許多空白。到了孟子與荀子,把君子修身與交友擇友做了更緊密的論述。他們常常談如何選擇朋友、與朋友相處,其實就是在談君子該如何安身立命、如何修身的問題。
以私淑孔門自命的孟子,特別強調心的重要性?!靶摹痹凇墩撜Z》中雖已有道德意涵,卻未有主導力量,到了孟子才有“以心攝身”這一概念,且作為重要的哲理論述。在《孟子》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關于“心”的論述,基本上孟子的“心”具有自主性,且有價值判斷的能力,因此修身首在修心。修心就是“從其大體”,耳目之官等“小體”因為欠缺“思”的能力,易蔽于物,故以耳目之官接物,就只是以物交物,往往被其牽引而去?!靶摹眲t不同,是“思”的根源處。耳目官能皆有賴于心,心若能思,則耳目等小體自然不蔽,是以修心可謂“先立乎其大者”。培養心的自覺與價值能力,便可轉化耳目等“小體”,而仁義禮智等價值意識又源出于心,這又使得心具有普遍性。當然,大體與小體是密切相關的,修心就是知性,即能踐形,大體正展現在小體之中,因此視聽言動合適、合宜即從其大體的結果。王夫之說得好:“由此言之,則大體固行乎小體之中,而小體不足以為大體之累。特從小體者,失其大而成乎小,則所從小而有害于大耳?!保ā蹲x四書大全說》)
心,就是孟子性善論的根源,所謂的四端之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即由此而來。而君子據此修身,自然也以此交友。君子與君子交,善人與善人交,相濡以沫,進德修業,都是秉持這個性善的原則而來。故君子交友之道,孟子特別強調:“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孟子·萬章下》)
君子最重要的立身處世原則,便是選擇,有所為有所不為。交友也是如此,所以責善雖不適合父子兄弟,卻應用在朋友。父子責善則離,友朋責善,則是應盡之道。因為在孟子看來,父子屬恩,乃天倫,不應該以責善的方式對待,正如桃應與孟子的對話:“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瞍殺人,則如之何?”(《孟子·盡心上》)面對公領域之國法與私領域之親情的沖突,孟子的回答是:以血緣原則即父子之恩,來解決公、私領域的兩難,是將公領域視為私領域的延伸,容易陷入“責任不相容”的困境。相較之下,朋友就不同了,例如子濯孺子被追殺,知道來者為庾公之斯時,心中大石立刻放下,因為子濯孺子有個學生是尹公之他,而庾公之斯就曾跟著尹公之他練箭,“庾公之斯學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孟子·離婁下》)。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知其人,觀其友,反之亦然,這就是所謂“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離婁下》)。君子修心自得,自能左右逢源。而能左右逢源,又是因為責善。責善,是以善相交,以善相處。善心善行,擴而大之,不但要知人論世,與當世善人為師為友,更要尚友古人,頌其詩,讀其書,遙契千載,共學適道:“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保ā睹献印とf章下》)
孟子的友誼觀是建立在性善之上的。不僅是對人性的討論,也關涉人情與世事,甚至觸及制度層面。徒善不足以為政,所以他推崇井田制。學界多從井田制的存廢、時代背景與具體細節切入,考證繁多,至今仍未有定論。(凌鵬:《井田制研究與近代中國——20世紀前半期的井田制研究及其意義》,《社會學研究》2016年第4期)可以肯定的是,孟子說井田制,除了針對地小民寡的滕國之外,正如潘德輿詩云:“孟氏為滕謀,助法劇詳備。何以游齊梁,獨不論井地?乃知土壤狹,復古勢較易。地大去古遠,紛更必階厲?!保ā杜说螺浫罚┮才c他一貫的立場有關,是孟子的政治理想與秩序關懷的投射:“死徙無出鄉,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孟子·滕文公上》)出入相友云云,可見其關懷所在。
修身之道,若可從其大體,則友朋之間,就能責善。從一人到多人,鄉田同井,從個體到群體,百姓親睦,則井田可行。不過,反過來講,徒法不能以自行,光講井田,只從制度法規層面,是不夠的,還是要深入到個人修養身心的問題,進而“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才好。
至于荀子,他談性惡,先不論其與性善差距為何,重點都是要借由師友之善,以矯正性情之偏,化性起偽:“士有爭友,不為不義。”(《荀子·子道》)這與孟子責善來擴大人心人性本有,頗有異同。荀子強調:“庸眾駑散,則劫之以師友?!保ā盾髯印ば奚怼罚┯终f:“遇友則修禮節辭讓之義。”(《荀子·非十二子》)
在《性惡》篇中,荀子更是明言,人之性惡,其善偽也。有人問,如果性惡屬實,禮義又從何而生?荀子認為禮義都是由圣人化性起偽而來,并非來自人性本身。當然,人各有其面,除了天才之外,也會有些資質比較好的。即便如此,仍需要師友之教,需要友誼的浸潤,荀子說:“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辯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本蛙髯涌磥?,賢師良友云云,都是風俗之美的社會中構成“禮”的重要因素,人也必須皆受“禮”的調節與改造:“凡所貴堯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然則圣人之于禮義積偽也,亦猶陶埏而生之也。”正好像制作陶器一樣,化性起偽,如此方能“見善”與“知道”。
當然,荀子最特別的地方,是他可以從幽微細膩處發現“惡”,進而思考我們與惡的距離,自省如此,對待他人亦然。這種惡讓人很容易聯想到張灝提出的“幽暗意識”,張灝更認為在儒家傳統中,幽暗意識與成德意識其實是同時存在的,互為表里的,我們贊成這個判斷。但張灝論證的目的并不在于此,他要更進一步,探究儒家幽暗意識與民主政治的關系,就引起相當多的爭議。(白彤東:《“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之幽暗——對張灝的批評》,《社會科學》2016年第10期)回到荀子論友情,人生艱難的地方畢竟是真情難尋。世間所謂的朋伴,大多萍水相逢,或同事一場,或同學數年,能細水長流,適道論學,友誼歷久仍舊濃者,往往稀少。更何況,這些交往有時不免夾雜輕與妒。荀子一再說明,交友是要良緣善緣,才能自大其身,利人利己,而不是以利相合,又或是酒肉朋友,所以“士有妒友,則賢交不親”“奉妒昧者謂之交譎”(《荀子·大略》)。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師友呢?荀子的答案是“隆師而親友”:“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保ā盾髯印ば奚怼罚?/p>
不要妒友,不要諂諛我者,所以朋友才能共道,才能同聲相應,這又與孟子論友誼有了呼應之處。荀子說:“匹夫不可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均薪施火,火就燥;平地注水,水流濕。夫類之相從也,如此之著也,以友觀人,焉所疑?取友善人,不可不慎,是德之基也?!对姟吩唬骸疅o將大車,維塵冥冥。’言無與小人處也?!保ā盾髯印ご舐浴罚┮曰鹪锼疂竦奈锢憩F象,比喻友朋間的關系,非常巧妙,極為切合,可見其譬喻的靈思與貼切物理。
二、從朋友到倫理
友朋之道,看來平常無奇,不外是如何結交、相處、擇友之類的老話題。乍聽之下無甚新意,真正值得深思的,恐怕不僅僅是“朋友”該如何界定,更在于識人之際,能否借此檢身自省、理解自己,又或是反過來,先觀己再看人。在更多時候,自我與他人常是一種動態的持續互動。周汝登就說,自己一生學問,多得力于友朋:“余一生全得友樂,全得友力。少時習舉,八九為群,肝膽相對,形骸盡忘。寧可終歲不問田園,而必欲常時相聚書舍;寧可半載不進房室,而不可一日不見友朋。中年慕道,則有道友孚合談證,趣味尤為不淺。花時、月時、風雨時,必得道友談道斯慰;愁時、苦時、病時、寂寞時、昏憒時、過誤時、沉溺時,一得道友談道乃開。后遇宗門之友,更自奇特,或以微言相挑,或以峻語相逼?!保ā吨苋甑羌罚?/p>
與朋友認識交往,有因緣際合、人情義理。朋友之關系,亦有多種狀況:你對朋友,或氣類相投,或師或友;朋友對你,或親或敬,或誠或羨,或輕或妒。情緒夾雜,難以一概而論。友朋之倫,既然如此復雜,故中華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所談的朋友之道,重點往往不在于定義“朋友”這個詞本身,而是更傾向于從一個人怎么修身、怎么為人處世、怎么立身行道的角度來談。我們就是在孔孟荀等儒者言論中,觀看他們如何論友情,并將交友之道與修身功夫相結合。朋友往往不僅僅是一個對象而已,更是自身性情的延長,反之亦然。自我也不會是一個無關他者的單純心靈,而是與他者密切互動的,潘德輿曾引用毛雉黃的話“修身必須擇友,而擇友又必須修身。若身之不修,則友必不可而擇”(《潘德輿全集》),正是此意。
除此之外,若依據楊儒賓的說法,《莊子》的《大宗師》記載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為友:或登天游霧,相忘以生,無所終窮;或共唱一曲,如金庸小說中劉正風與曲洋合奏《笑傲江湖》一樣,相視而笑,莫逆于心。《大宗師》同樣也記載子祀、子輿、子犁、子來的友情深厚。莊子對世俗倫常的標準常常很有意見,多欲打破重建,但對于五倫中的友情極端重視。王陽明之后的儒者對待朋友之道,也成為明中葉儒林活動的標志,此時儒者往往認為莊子與儒家關系深厚,“莊子儒門說”也在這個時期達到巔峰。(參見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可見,此乃儒門通義,流衍不息,亦可見友情為世所重,普遍所及,就連《史記》所謂與儒家“道不同不相為謀”的道家,也不能不慎重對待。
三、友誼論的中華文化特質及其當代開展
這樣的友情觀,反映出什么樣的中華文化特色呢?首先是人與內在的互動關系,交友重在知己,重在修身,“修身”正是交友極為重要的一環。不過,修身并非止于自己、只想成自了漢而已,修身更是要與他人、群體、社會互動的。明末的何心隱甚至把友倫比擬天地之交,放到泰州學派對于萬物一體的關懷之中。
在網絡信息化時代,倘若我們欲以儒家之友倫抵御人際關系的空洞化,便不能止于抽象倫理的分析,更應落實于生活機制的更新。例如,孟子所構想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不僅為井田制的社會交往建立基礎,也為今日社區營造互助制度提供倫理參照。若能以“責善”之道與“點贊”文化相融合,如兩束蘆,互倚不倒,使社交媒體中的互評互動“復自道”其共友的初衷,將點贊變為真實肯認,將“朋友圈”轉化為“論學友道”之社群,則技術或可為倫理所馭,而非反客為主,我被物役。
再如荀子提出的“擇友以見德”“師友為禮之本”,在現代語境下,可具體落實于“興趣社群”與“知識共修團體”的發展,其核心不在于聚眾成群,而在于通過學習型關系之建立,使個體能在共修中塑成規范,在友道中確立價值。如此一來,儒家友誼觀所強調之“共道”“責善”“同聲相應”,便不再僅僅是文化遺產,更可轉化為數字時代倫理重建的實踐向度,既回應個體焦慮,也重建公共信任。這正是傳統智慧在現代生活中活轉的方式,儒學不再也不應該是游魂。
朋友一倫作為重要倫理,源遠流長。在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中的朋友之道,往往不是單純地解釋“朋友”這個概念,而是從自身的道德修養、處世原則、做人標準來談的。這種友情觀很能充分表現出修身的特色。而在節奏愈來愈快,忙、盲、茫充斥著生活的當今,我們重新省思儒家談友論友的觀點,溫故而知新,或能對現代世界有所借鑒與啟發。
(作者系臺灣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臺灣大學人文與社會高等研究院博士后,現為湖北經濟學院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研究中心教授)
【編輯:張曉芮】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收藏!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學習手賬
- 躍上新臺階 奮進新征程——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在山東廣大黨員干部群眾中引發熱烈反響
- 與世界各國共享機遇共同發展——國際社會熱議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擘畫“十五五”發展藍圖
- 乘勢而上,續寫中國奇跡新篇章——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側記
- 勠力進取,確?;緦崿F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與會同志談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
- 錨定“十五五”主要目標,未來五年這樣干!
- 收藏!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學習手賬
- 躍上新臺階 奮進新征程——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在山東廣大黨員干部群眾中引發熱烈反響
- 與世界各國共享機遇共同發展——國際社會熱議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擘畫“十五五”發展藍圖
- 乘勢而上,續寫中國奇跡新篇章——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側記
- 勠力進取,確?;緦崿F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與會同志談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
- 直播回顧丨尼山講堂:孔德立《<論語>所見孔子的哲學與人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