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情懷的哲學根基與當代思考
2025-10-06 14:36:39 作者:張穎天 戴寧馨
編者按
家國情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之一,作為一種積極的精神力量,在凝聚中華兒女的思想與情感、保衛中華民族的家園、維系國家領土主權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有家國情懷,也要有人類關懷”。當代青年應深入學習領會這一重要論述,厚植家國情懷,在回應時代關切中實現人生價值。為此,本刊特組織三位青年學者圍繞家國情懷的精神基因、現實觀照與時代傳承等維度展開討論,并邀請專家予以點評,以期引發學界的更多關注與思考。
與談人
代玉民南京大學哲學學院助理教授
鐘晨寧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金星宇中國人民大學紀檢監察學院講師
主持人
本報記者張穎天戴寧馨
1.家國情懷的精神基因
主持人:“家”與“國”作為兩種不同性質的共同體,兩者的關系問題一直是哲學研究的重要論域,如“家國同構”反映了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視角與觀念特征。我們應如何認識“家”與“國”的關系?
代玉民:“家”與“國”既是以儒家哲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概念,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影響深遠的核心范疇。從儒家五倫的角度看,“家”主要是以具有血緣親情的個人構成的家庭、家族,其成員主要有父子、夫婦、兄弟;而“國”由家庭、家族構成,但它的外延更大,在父子、夫婦和兄弟之外,還包括了君臣和朋友兩倫。從中國傳統哲學的角度看,“家”與“國”是同構關系,緣于“家”與“國”都建立在父子、夫婦、兄弟三倫的基礎之上,“三倫”奠定了家國同構的倫理基礎。《中庸》有“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的說法,遍通天下的五條達道正是五倫,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孟子》則更進一步描繪了理想的社會規范,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金星宇:對于“家”與“國”關系的哲學思考源遠流長。如果說中國傳統哲學以“家國同構”來凝練古代中國社會的結構特性,那么,西方哲人則以“家國異構”來追問家國關系。古希臘哲人在思考“家”與“城”的關系時,既強調家庭是附屬于城邦的最小共同體單位,又肯定城邦作為最高形式的共同體,在本性上優先于個人和家庭,目的在于實現人類的“至善”。在黑格爾那里,作為“直接的或自然的倫理精神”的家庭以愛為內在規定,伴隨著個體成員進入市民社會,便產生了特殊利益與公共利益的矛盾,只有作為客觀精神最高體現的國家才能彌合社會矛盾并實現復歸和統一。可見,中西哲學史上關于“家國關系”的探討,實際是圍繞個體與共同體的關系剖析復雜社會結構的一次嘗試,所形成的同構和異構關系的理論分野,反映了各自生存與發展環境的基本風貌。但黑格爾的追問把國家作為最終目的并進行了抽象主義的解讀,而與現實的個人、真實的社會、進步的歷史漸行漸遠。馬克思、恩格斯在闡明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唯物主義觀點的基礎上,以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作為分析框架,為科學認識“家國關系”提供了世界觀與方法論基礎。馬克思與恩格斯對國家起源、發展與消亡的歷史性揭示表明,“家國關系”經歷了從以血緣為紐帶的“家國重合”,到基于階級利益沖突的“家國分裂”,最終在共產主義社會的自由人聯合體中實現對家國關系的真正重構,使個體利益與集體利益的統一得以可能。
鐘晨寧:如前所述,“家國關系”是馬克思在諸多文本中一貫關注的哲學議題,并且存在一種獨特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解思路。馬克思在當時主要面對兩類致思取向:第一類是黑格爾式的“倫理國家”;第二類是蒲魯東式的支持重返奠基于“家庭倫理”的道德景觀。這兩股思潮雖然在“家國關系”中作出了表面上截然相反的選擇,但實質上都建構于“二元對立”的思考框架之中,并以道德或倫理作為分析歷史發展的首要基準。然而馬克思認為,家庭的重要地位逐漸被社會與國家所取代的現代化進程從根本上是生產力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的結果,它首先是一個根源于“生產”而非“道德”的歷史現象。他在《共產黨宣言》中犀利地指出,“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進一步,馬克思不認為把家庭與國家放置在道德關系的對立面從而判定某一方的“道德優越”就能解決現代社會的矛盾與弊病。他更深刻的思考體現為: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家庭與國家只是私有制生產關系同一發展邏輯的不同方面。家庭不斷受到功利原則的入侵并化作“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領域,國家則表現為資產階級維護其經濟利益與剝削地位的政治工具。因此,馬克思認為,“家國關系”的真正和解與統一必須建立在“揚棄私有制”的基礎上,在共產主義社會這一“真正的共同體”中來實現,這將使家庭與國家從道德對立關系轉變為統一的、合乎人性的積極互動關系。
主持人:“家國情懷”不僅關涉倫理精神也關涉道德實踐。“家國情懷”蘊含著哪些哲學內涵?
金星宇:從本質上來說,人作為一種歷史性和文化性的存在,能夠超越自然性的規定,在實踐過程中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文化與文明。“家國情懷”作為中華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精神觀念,是從情感維度對于“家國同構”觀念的深層次表達,反映了中華兒女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真摯的家庭關切、建功立業的赤誠追求、飽含深情的人民情懷、兼濟天下的胸襟氣度。理解“家國情懷”的哲學內涵,應從本質層面追問這一精神境界的理論基礎,基于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實踐的基本觀點來認識人與文化的動態生成,也就是從人的主體性層面審視精神對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此外,“家國情懷”這種共同體意識還熔鑄于各民族對共同地域、共同文化、共同記憶的內在堅守中,并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樣化的條件下凝練出新的時代內涵。馬克思、恩格斯對此早有洞見,“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于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可見,因時因勢不斷豐富的“家國情懷”哲學內涵,正是錢穆指出的中華民族“由文化來融凝民族”的嘗試,“是我中華民族之特質,亦即是我中華文化之特征”,也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思想根基。
代玉民:事實上,家國情懷的哲學內涵與家國同構的倫理基礎密切相關。一方面,基于家國同構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家國情懷蘊含的境界論。從中國傳統哲學的角度看,家國同構并不僅僅限于“家”與“國”的范圍,它涵蓋了從個人的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兩個環節。也就是說,建立在五倫基礎上的家國同構所追求的最高目標是貫通個人與天下,使人達到參贊天地化育的圣人境界。諸如孟子的“萬物皆備于我”、張載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程顥的“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王陽明的“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以及馮友蘭先生提倡的“天地境界”等,所揭示的都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這種境界亦是家國情懷的倫理精神的終極追求。另一方面,基于家國同構的絜矩之道是家國情懷蘊含的工夫論。絜矩之道出自《大學》,它是“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的推己及人的工夫。實際上,絜矩之道并非《大學》的專利,《論語》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庸》“違道不遠”的“忠恕”等,都是與絜矩之道同類的推己及人的工夫。不過,這種工夫并非理性的邏輯推理,而是以“誠”為內核,帶有直覺體認的色彩,正如《中庸》所描繪的“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的“誠”。
鐘晨寧:家庭與國家在本質上都屬于“涉他存在”的領域,即人與人共同存在、密不可分的交往空間。正因如此,“家國情懷”從其內在屬性上就構成了對現代社會原子式個體主義哲學觀的有力制衡與反駁。從歷史敘述上看,資本主義辯護者特別喜歡引用各種“魯濱遜故事”來證明其自然正當性,但是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的“導言”中指出,越往前追溯歷史,作為物質生產主體的個人越從屬于家庭、氏族等早期政治共同體的整體之中,原子式個體主義只是資本生產主導下的現代“市民社會”產物,這有力反駁了各類資本主義的思想起源實驗。從哲學論述上看,“家國情懷”構成了形成理想主體間關系的重要道德動力。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出“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這種嶄新的“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是建立在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社會性”理解基礎之上的:人在積極實現其本質的過程中不斷創造與生產人的社會聯系、社會本質。當代學者把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這種理解稱之為“向他性”,即人與人之間的物質生產及其道德完善必須伴隨著一個根本的為“他者善”的維度。在這個意義上,“家國情懷”是一個主體將他者的存在、“他者善”與自身建立積極關聯的重要哲學視角,打破了原子式個體主義的狹隘理解,通往一種理想的人際交往原則。
2.家國情懷的現實觀照
主持人:在信息時代,數字技術塑造了強大的線上社群和虛擬認同,這對基于地域、歷史、文化的傳統家國認同構成了怎樣的挑戰與補充?青年一代如何整合其在虛擬空間和現實世界的多重歸屬感?
代玉民:我們在當下的信息時代所感受到的線上與線下、虛擬與現實的巨大差異,某種程度上是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差異,亦即古今之別。從中國哲學發展史的角度看,這種古今之別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已頗為明顯,從康有為、譚嗣同等晚清儒者將科學思想融入儒家經典詮釋的努力,到科學與玄學論戰的興起、邏輯方法的引入與應用、中國哲學史的現代書寫等,都從不同維度揭示了中國傳統哲學從切身踐履的義理學問走向唯真是求的學術研究的轉型軌跡。在這一傳統與現代的范式轉換背景下,源于家國同構的家國認同也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
就挑戰而言,傳統家國認同面臨著熟人社會陌生化的挑戰。中國傳統的家國同構與儒家的五倫關系密切,而以五倫為主干的社會是傳統農耕文明基礎上的熟人社會。在熟人社會中,人們的出生、教育、婚姻、生育、養老以及死亡都依賴親人、熟人。然而,信息時代的數字技術所塑造的強大的線上社群和虛擬認同,無疑對熟人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現實接觸造成了隔斷,某種程度上造成了身體與心靈的錯位,即人們的心靈高度聚焦于線上,但身體被固化于既定軌道,以致人們對遠在千里之外的熱點事件頗為關心,卻與近在身邊的親人交流不多。不過,信息時代的數字技術對于傳統的家國認同并非只有消極影響,亦有補充發展之功。比如,線上社群和虛擬認同打破了地域、歷史和文化的邊界,極大地拓展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現方式。又如,人們習慣于稱呼網上素未謀面的陌生人為“家人”,這類稱呼正是傳統的家國認同在數字技術助力下的新體現,這無形中超越了傳統意義上建立在血緣親情基礎上的“家”的認同。就此而言,虛擬空間的歸屬感在信息時代更為突出,而伴隨熟人社會的陌生化,現實世界歸屬感相對弱化。青年一代可以通過積極主動地對待家庭生活、參與國家社會生活,不斷增強對現實世界的歸屬感,從而為虛擬空間和現實世界的多重歸屬感的整合提供契機。
鐘晨寧: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人類社會在推動個體本質實現過程中的“社會性”再一次加強。我們迎來了一個在社會交往層面絕無先例的時代,而我們所面臨的與自身共存的“他者”不斷擴容,從最初以血緣為中心的“熟人社會”,到有明確地理邊界、以經濟生活為中心的“陌生人社會”,再擴展到以數字技術為載體、打破任何物理限制的“符號人社會”。信息時代強化了交往邏輯并提供了更多樣的社群認同基礎,允許青年在各自感興趣的領域自由發展社群,這挑戰了原本由文化慣性自然延續到下一代的身份認同的舊模式,并呈現出日趨開放的由新一代自我賦予身份認同的新模式。一方面它對“家國認同”在個體身份認同中的原初地位造成一定的影響,甚至可能出現遺忘“具體的附近”、沉迷“抽象的遠方”的群體心理;另一方面它又提供了新的聯合基礎。馬克思非常看重新技術的出現對社會聯合的巨大促進作用,他稱贊“中世紀的市民靠鄉間小道需要幾百年才能達到的聯合,現代的無產者利用鐵路只要幾年就可以達到了”。在信息時代,青年們通過互聯網共同發起的文化宣傳、環保活動等比以往更具有堅實的集體行動基礎和廣泛的社會影響力,這類新的“家國認同”在經歷青年自我建構與選擇的過程后,將會產生更為強大的凝聚力。共同體本身就是一個在歷史上不斷被“再生產”出來的產物,青年一代要懷著開放包容的心態擁抱數字時代,在積極主動建構自身身份認同的過程中,警惕背后的技術異化,不要放棄思考“具體的附近”與嚴肅議題的能力,將抽象的符號聯系最終轉化為建構美好生活的聯合努力。
金星宇:數字技術將對家國關系的理解放置在一個新的時空場域,不僅為不同群體、不同文化、不同觀點的人們暢通了利益訴求渠道,更為增進其平等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提供了現實可能。在經濟全球化與數字信息化交疊的現代社會,文化之所以成為一個熱點問題,與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精神迷茫等息息相關。其凸顯的風險在當下具體表現為:一是數字化出于獲得網絡流量或網絡關注度的單一目的,生成大規模無用或可信度存疑的信息。二是基于算法推薦邏輯形成的“信息孤島”“數據壁壘”。三是沉溺于數字化世界所導致的社交孤獨、社交焦慮、社交恐懼等問題。面對虛擬與現實之間的認同沖擊,青年一代首先要做的就是厚植堅定的愛國主義情懷,從內心深處增進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不斷增強自身的志氣、骨氣、底氣。當代青年思想活躍、思維敏捷,觀念新穎、興趣廣泛,本身就具有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數字時代的文化生產要努力突破物理空間的限制,通過算法優化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準表達,將家國情懷具象化為可感知、可參與、可共享的生動場景,在數字生態的打造中實現文化認同。
3.在新時代厚植家國情懷
主持人:歷史和現實證明,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對當代青年來說,要做到“不斷提升理想境界,厚植家國情懷”,需要處理好哪些關系?
鐘晨寧:“家國”是我們所有個體從一開始就必然身處其中的社會情境,但“家國情懷”是我們將“自在”的外部處境轉化為“自為”的內部認同后主動建構的產物,它關涉對一種理想境界的追求。當代青年應認真審視自我實現與集體奉獻之間的互動關系,我們所處的時代環境不僅有“物質實在”層面的快速發展,還包含了“家國情懷”這類精神財富的歷史綿延。我們要克服原子式個體主義的誘惑,自覺意識到真正的自我實現是與集體奉獻密不可分、雙向促進的。馬克思在高中時期的論文中就提到“人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達到完美”,這是關于人的本質的寶貴的社會主義哲學思考財富。當代青年還要積極秉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生活態度。與馬克思同時代的青年黑格爾派雖然在理論批判上言辭激烈,但脫離實踐的思考方式讓他們淪為只是“用詞句來反對詞句”,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于他們的關鍵在于意識到抽象的哲學概念在事實上來源于活生生的現實存在,因此主動積極地介入現實成了一個必然遵循的方法。無獨有偶,《孟子》中談論到真正的大勇不是性情使然,而是道理使然,是篤定了自己堅守的性命之學后擁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當代青年不僅要在理論層面深刻學習“家國道理”,更應厚植“家國情懷”,積極投入到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去。
代玉民:對于青年人而言,理想境界的提升和家國情懷的厚植,需要處理好三方面的關系。一是認知與實踐的關系。馮友蘭先生將人的精神境界區分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提升境界的關鍵在于人對宇宙人生的覺解程度。所謂覺解,即是自覺與了解,亦可以說是對宇宙人生的認識。青年人要做到提升理想境界,厚植家國情懷,首先要從生活實踐和知識學習中提升對理想境界和家國情懷的認知。青年人在提升認知的同時,也要以認知指導實踐,形成良性循環。二是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家庭、家族由擁有不同倫理角色的個人構成,國家又由不同家庭、家族構成,因而家國情懷蘊含著個人與集體的維度。青年人不斷提升理想境界,厚植家國情懷的一個重要面向,便是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前面提及的基于“誠”的絜矩之道,其推己及人的工夫便是值得當代青年借鑒的方法。三是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傳統的家國同構以儒家五倫為哲學基礎,隨著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家國同構的傳統情境已逐漸被現代社會所取代,如何在傳統與現代的轉換過渡中,將傳統的家國觀念融入現代社會的生活與文化,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亦是青年人需要處理的重要問題。
金星宇:這一論題的提出,意味著“家國情懷”存在進一步深化和提升的空間。關于新時代“家”與“國”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有著明確論述,“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這種家國命運與共、共赴文明事業的決心,實際上要求當代青年處理好以下兩層關系:一是小我之行與大我之舉的關系。作為“小我”的每一位青年都要胸懷“國之大者”,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科學分析與回應重大社會關切,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為實現共產主義事業而不懈奮斗的堅定信念,自覺把愛國情、強國志融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中,以扛在肩上的責任與擔當書寫“大我”。二是自信自立與胸懷天下的關系。毛澤東同志在青年時期就曾立下“改造中國與世界”的人生志向,認為“凡是社會主義,都是國際的”,心懷強烈的“世界主義”信念。青年一代要不負時代、不負人民,就需在深入把握國內外發展大勢中科學認識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在回顧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獨立開拓前進道路的歷史經驗中汲取營養,發揚自立自強精神和改革創新精神;在真切感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中,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在解決世界之問、歷史之問、時代之問中,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貢獻力量。這種不為迷霧所惑、不為風浪所阻的精神氣度,正是家國情懷的有力例證。
【編輯:】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